2016 / 9 / 30

一天之內翻轉出新的技巧與觀念

 

作者:馬偕醫院 胸腔內科 鍾心珮 醫師

 

 

00_fb_ymrf_20160925_252

 

 

多年來始終還是剛起步研究者……

 

坐在臺下有點心虛,身為醫學中心的年輕主治醫師,多年來還是「剛起步的研究者」,今天的《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席間遇到許多優秀的、有志的學弟妹,也是令我汗顏,實在很想奮發擺脫眾多「終其一生只發表一篇論文」的研究者(第二篇,你在哪裡?等等我……)。

 

這次參加新思惟的心得也不同以往,之前的《新思惟論壇:跨界》和《2016 新思惟年會:我想與你分享的事》,講者精采的演出,作為聽眾當下的心靈是愉悅而富足,就像觀賞奪目的煙火;這次的研究論壇,內容細緻卻又拳拳到肉,即是枯山水景也能激起連綿水花,更讓我有出發的勇氣。

 

 

點出初心者會遇到的困難

 

張俊鴻醫師,謙稱自己是 Pokémon 資深小智,引領我們去挖掘健保資料庫的寶,聽完演講我非常讚嘆小智學長,把初心者會遇到的困難編成口訣讓我們帶回家,像是「十字延伸法」找題目,尋找大量、長期追蹤且與治療相關的題目是健保資料庫研究的長項,且「找對好教練老實練五遍」,也把健保資料庫不適合的題目類型提點出來,省得我們多走冤枉路。至於,成本效益與成本效用分析,經過潘怡如醫師的清晰解說,雖然可能寫不出這樣的公衛統計文章,但至少在閱讀這類論文會較好下手。

 

 

寫作,從不可能到可能。

 

一直以來我喜歡收看 meta-analysis 的文章,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已經有發表meta-analysis 或 systematic review 的論文,總是迫不及待打開看看 forest plot 的菱形錐吹向哪邊才會有安心感(像先偷看小說最終劇情)。經過張凱閔醫師提點,我學會先辨別 table 1 看看是不是有黑心「辣椒」參在我的果汁裡;而聽完謝孟樵醫師分享,或許下次自己查找的主題沒有 meta-analysis 的文章發表過,我才更應該欣喜;還是在晨會期刊報告聽到一篇 RCT 研究,我會欣喜著手寫 meta-analysis 的文章。

 

老實說,來參加這次研究論壇前,我把 meta-analysis 書寫門檻歸在「這輩子不可能」,現在或許不是不可能。另外,謝孟樵醫師分享自己在四大類型的研究都有成果刊出,四大類型都不偏廢,感佩而嚮往之。

 

 

將所有選擇後的努力最大化

 

再來,人生大哉問「到底要不要念博士?」是論壇非常吸睛的主題。不念博士,研究作不完的吳青陽醫師、吳昭慶醫師提點的念博士一定會付出的時間成本,和最實質上的好處(教職升等的年限縮短)。不管要不要念博士,我倒是最感動陳育群醫師把所有事情的價值「最大化」,出國念博士,不只學習國外的學術,也要「最大化」體驗異國文化衝擊自有價值;如果要探勘健保資料庫研究,就要「最大化」研究效能,快速回答、快速分析、快速修正模式。在大多數人(包括我)把目標放在達標,只想把眼前被交派的事情作好,卻忘記把成果「最大化」才不枉付出的「時間成本」。

 

 

聽完一整天非常過癮

 

最後一段校長開示,讓我立志當個理性酸民,數據的分析和趨勢的預測,避免讓自己的文章變成水餃股,校長不只告訴我們結論,還不藏私教我們怎麼評比雜誌撇步!一回家馬上認真研究 PLOS ONE 的文章發表、引用篇數 Impact factor 計算,也拜讀 Beall’s list。

 

而我深信暴跌的啟示早已不侷限在論文發表本身,是我們對自己的學術發表,甚至是自身文化認同(我本痛恨銷售廣告總是搞洋風,但沒想到學術界 IF 集點也是洋風洋溢)和集體價值觀的議題。

 

來上新思惟,不僅僅學到研究技巧,還能醍醐灌頂價值轉換,真是太過癮了!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