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9 / 30

檢視環境,往更好的自己邁進。

 

作者:馬偕醫院 胸腔內科 郭冠志 醫師

 

 

00_fb_ymrf_20160925_113

 

 

去年也曾參加過,但是……

 

幾經掙扎報名這場活動,在報名前,同事問了一句:「你去年參加過了,結果有寫出甚麼嗎?」一整個戳中痛處。

 

沒有,從去年到現在的確都沒有進展,只能說自己太安逸於現況,不過,看著新思惟這次準備的題目,不管是激勵自己,還是拓展視野,都呼喚著我快來參加。

 

 

親力親為,專業需要鑽研。

 

張俊鴻醫師逗趣使用寶可夢的梗,告訴我們寫論文心得,看見自己優勢,找尋適合題目。張醫師還提到自己曾經在國際舞台上被問到答不出來,但並沒有因此被打敗,反而下定決心要親力親為,最後得到許多國際獎項,成為寶可夢大師(誤)。真的很鼓勵人心,彷彿告訴我只要按了開始鍵,我也可以是大師!

 

進入下一個段落,馬上被打回原形,成本效益分析與成本效用分析對我來說真的相當困難,潘醫師使用淺顯易懂的比喻,讓我對 CEA 與 CUA 有初步了解,這也許是將來研究可行方向,日後還需要多花時間鑽研。

 

謝孟樵醫師,從參加 EBM 競賽中體會訣竅並與我們分享。很多講者都告訴我們從系統性回顧 (systematic review) 跟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入手比較容易,但如何蒐尋適合的題目是很重要的問題,找到合適的項目也要先分析能不能一起拿來做比較,就像是引言人說的,想知道水果是不是甜的,可以拿很多水果來做分析,但不能選辣椒或苦瓜,這樣子統計起來就失去準確性了。

 

 

從日常臨床中找研究

 

下午的主題,是我比較感興趣的,有沒有需要念研究所,又應該要念博士還是碩士,其實困擾了我很久。蔡校長請來了三位講者,從不同的面向分析念研究所這件事,解答我許多疑惑。

 

是不是念了研究所才能夠做研究?答案是否定的,吳青陽醫師從臨床工作中,找到許多可以研究的議題,即使是小小的人工血管 port-A 手術,也藏有許多可以改進的細節,細心觀察平常工作中遇到的疾病,也能夠有收穫。

 

 

不管念不念博士,都要追求更好的自己。

 

至於念研究所,該念碩士還是博士,蔡校長的那張照片如當頭棒喝「碩士,就不用拿出來給人家笑了」XD,其他兩位講者,則分析念博士的優點以及緣由。該不該念博士,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不必隨波逐流,了解自己的需求,不管念不念,都記得要追求更好的自己。

 

 

02_ic

 

 

(橙編按:冤枉啊,那句話是講別的事情,被昭慶學長移花接木到講這個 XD)

 

延續著上個主題,你很好很厲害,還要「被看到」才行。吳爵宏醫師告訴我們國際學術交流的好處,不但可以跟不同國家的學者交流,甚至可以創造出更多合作的機會。吳醫師分享的掌握主控權以及設定登月目標,也是我需要學習的。陳沂名醫師告訴我們,站上國際舞台就是展現自己的競爭力,努力學習把自己準備好,機會來臨時不要放棄,創造自己的舞台,跳脫現今侷限的框架。

 

 

找到適合自己的評價體系

 

最後的專題,我覺得蔡校長快要變成期刊界名嘴了,老早就講到 Medicine 分數會暴跌,如果拿來預測股市應該會大賺(誤)。其實不是亂猜,期刊的跌落是有跡可循的,蔡校長仔細講解他如何判斷。對於過度追求 IF 的台灣,感覺就是自信心不足又自尊心過高,蔡校長告訴我們要重視自己的獨特,建立自己的自信,找到適合自己的評價體系。

 

一天的演講,我覺得這些講者們的成功,背後都有著他們的努力,當我們因為外在環境不好而頻頻抱怨的時候,這些人默默努力耕耘,在時機來臨的時候綻放光芒。每次聽完都會給自己灌注新的動力,好好檢視自己的需求,往更好的自己邁進。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