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9 / 30

創造自己的夢想,並且實現!

 

作者:台北慈濟醫院 家醫科 沈明昌 醫師

 

 

01_mcshen

 

 

「如果你不創造自己的夢想,別人會僱用你完成他的夢想。」

 

 

參考別人的取捨,思考自己。

 

對我而言,剛考過專科醫師沒多久,突然覺得無所適從。有一搭沒一搭的寫著科裡面規定的「畢業論文」,卻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惘。這句話點醒了我,讓我去想想現在與未來,我要的究竟是什麼。

 

感謝新思惟精彩的活動。在這當中,多位講者提到,讓我也一再思量的就是「人生沒有平衡,只有取捨」。每個人的時間就這麼多,花在某一件事情上,就勢必會犧牲另一件事情,而犧牲的究竟是什麼?有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而這一天的論壇,講述的是講者們的努力與選擇。

 

 

令人振奮的消息

 

首先,上午的課程是關於如何寫論文,由 4 位講者分別介紹他們在健保資料庫和統合分析的寫作實例與技巧。健保資料庫是台灣的寶藏,裡面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東西。陳育群醫師在引言時提到令人振奮的消息,就是 95% 的人一生只發一篇論文,這對於第一篇論文難產的我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寫出來就跟 95% 的人一樣啦)。

 

張俊鴻醫師點出幾個重要的地方:找對好教練的重要性,十字延伸法想題目以及此類文章適合的投稿期刊。潘怡如醫師從經濟分析切入研究,找到另一片天地。張凱閔醫師巧妙的運用水果是甜的還是酸的來介紹統合分析,既簡單又清楚。謝孟樵醫師在短短 20 分鐘內,無私地分享了許多找尋題材與寫作論文的技巧,需要課後好好消化吸收。

 

這半天含金量高,講者熱情與大方的分享,讓人覺得自己只要掌握要點,也可以不再為寫作論文而苦。

 

 

不是神人專屬,而是有跡可尋。

 

下午的課程則是博士進修以及國際學術交流的經驗分享。從不用 / 或許 / 值得三個面向來談值不值得念博士,對於正面臨選擇的人來說,幫助很大。「先從臨床找到有興趣的題材,到了瓶頸或是無法再進步時,考慮進修來開腦洞。」這是我的心得。至於國際學術交流的部分,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在於認識世界,讓自己被認識以及和大師學習。

 

從參加新思惟的大型活動以來,會覺得站在台上的講者們都是神人,和小小弱弱的,坐在角落的我是不一樣的,但聽著也一樣曾經是觀眾的張俊鴻醫師,努力的讓自己被看見,忽然覺得自己也能有所不同。

 

謝謝新思惟的努力,讓我有如此精彩又充實的一天。

 

 

寫在心得之後問題

 

其實一直有一個問題想問,但是很怕被視為挑釁所以寫在最後。問題就是:

 

難道家庭就是不得不被犧牲的嗎?大部分的講者都會提到家庭,也常常提到自己相對起來,花在家庭的時間是較少的。花時間寫 paper 被 accept 是開心的,站上國際舞台被看見是意氣風發的,完成上頭交辦事項是會被稱讚的,但是花時間陪小孩好像很難說有什麼成就感,也不是多花時間在他們身上,他們就會多有成就。

 

但父母打拼事業的黃金期,也通常是孩子學齡前最需要父母親陪伴的時期,難道就因為家人會無條件支持,所以相對起來,就更容易被犧牲嗎?

 

(仁編按:關於家庭與研究的取捨問題,或許可以從吳昭慶醫師的課前問答中「問:請問講者下班後,平日、假日平均每天花多少時間在研究工作上呢?與家庭時間該如何拿捏?要如何善用有限時間兼顧臨床、研究(含論文寫作發表)、讀書及家庭,甚至是個人興趣?」找到您所尋找的平衡點。提供給您參考囉!)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