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10 / 5

持續前進,就是未來的強者。

 

作者:匿名

 

 

ymrf_20160925_659

 

 

超過青年,卻開始疑惑……

 

研究論壇舉辦當天,剛好是我超過「青年」定義後的第 4 天,但我還是很厚臉皮的參加了《青年醫學研究論壇》,最令人羞愧的其實不是年齡,而是已經拿到部定副教授,邁入不惑之際,竟然對「研究」這條路又開始產生疑惑,到底該不該投入健保資料庫研究、還是回頭念碩士、博士班,用萬年投影片教學並等待退休?

 

蔡校長的開場引言,便讓我有許多感觸,現今高壓的醫療環境,大家都揹著過勞的風險,卻反而讓許多醫師義無反顧的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過去以為只要完成訓練、升上主治醫師,就可以遠離雜事,過著比較悠哉的人生,等自己到達這個位置後卻發現真相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就像某位學長所說:「升上主治醫師,並不會過得比較輕鬆,但你會習慣它。」

 

的確,為了完成所有的臨床工作、避免加班並維持一定的薪水數字,我自動學會「斷、捨、離」,效率和成果才是我唯一關心的目標,我開始對大部分的事情失去耐心與興趣。
 

 

快要失速的人生,需要重新平衡。

 

直到今年初,在網路上看到了 TED 演講與新思惟的理念,讓我又開始回頭做些年少輕狂的事,攬一些很少 / 沒有錢的演講、參與 10 個院內外的委員會、在與自己無關的會議中放炮、申請新年度的研究計畫、搬家、然後第三個小孩出生。

 

眼見自己又快變成瀕臨過勞死的笨蛋年輕主治醫師,忽然看到《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的報名訊息出現在我的眼前,我告訴自己一定得去參加,否則人生,似乎就要失去平衡。

 

 

臨床研究,重要的是臨床問題與病人的關係。

 

當日起了個大早,準時到達會場,雖然演講分成四個段落,但我自己分類後覺得應該分成上午、下午兩大主題,早上的兩個段落主要是在講健保資料庫和統合分析,是學習方法,對於我輩年輕人最容易跨過的研究門檻,就是健保資料庫和統合分析,如果能熟練健保資料庫研究方法,就可以做出一大堆爛東西,而資料庫研究,比的是創意跟速度,年輕醫師一樣能有高產量、甚至是高影響係數的文章。

 

雖然健保資料庫研究,目前正面臨數學家可能會打敗醫學家當上教授的困境,但醫學研究絕不是單靠數大就是美、搞有噱頭的點子、得到神奇的 p<0.05 如此而已。聽完陳育群醫師、張俊鴻醫師、潘怡如醫師的演講,可以知道臨床研究最重要的是臨床問題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雜亂無章的大數據之中,隱藏的可能是垃圾,也可能是暗藏金礦的厚數據,而研究的指標也不一定是生死或 A 與 B 的關聯,生活品質、醫療經濟等都是對病患照顧或整體醫療有益的題目。

 

張凱閔醫師與謝孟樵醫師提供「統合分析」的概念,其實也是一種「文字 / 數字資料庫」的分析,這類新的方法是過去學校中不曾學過的,這次聽了個梗,頗有意思,「統合分析的研究,需要的是在研究中異中求同、同中求新」。

 

在看似已經完整的研究之中推演出更深遠的見解、思考或更細微的關鍵,對於健保大數據有些存疑的人,更是可以藉由這樣的工具,去證實心中的疑惑。

 

 

做研究應該本於熱情

 

下午的兩個段落,主要分享是否該念博士班和參與國際學術社群,對我來說這段落的主題是感受熱情 / 找尋同伴。吳青陽醫師、吳昭慶醫師、陳育群醫師並沒有針對是否該讀博士班進行辯論,三人的結論大抵上都偏向「看個人的情況」(這樣的回答似乎跟「都好」有些類似),而且陳育群醫師的博士學位也非傳統的基礎或臨床醫學博士,這樣的經驗,似乎讓場內對博士班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年輕醫師仍不知所措,但我覺得三人都傳達了一件更重要的理念,自己必要對醫學研究有熱情。

 

最令我身有同感的一句話,是吳昭慶醫師說的:「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完成一件事,最開心。」(這裡指的絕對不是特殊的關係),過去老師並沒有給我們什麼材料或方法學,但我們因為被現實擠壓,而產出一些稍微能搬上檯面的東西,卻帶有諸多埋怨、很不快樂。唯有與同儕的共同努力,才讓我們沒有失去追求科學的熱情與憧憬,仍願意在研究之路上堅持。

 

 

傳遞正面思想,感染更多同儕。

 

對我來說「思想」類似一種病菌是可以傳染的,它為了存活,會在人腦釋放腦內啡或某物質得以控制大腦,近一步把「思想」散播出去,傳染給可感受性的人,被感染的人越多,每一個人腦中的「思想」與腦內啡也會一起上升,同類的「思想」便會越來越多、越強壯、繁衍的越來越好,如果被同儕間的「思想」(努力與熱情感)染到,我們的小宇宙也會莫名的跟著一起爆發。

 

吳爵宏醫師與陳沂名醫師提到的參與國際學術社群,也是一樣的感受熱情 / 找尋同伴(被傳染 / 傳染)的過程,有時候這樣的過程不一定能立刻得到諾貝爾獎或做出成果,但過程一定都令人感到無比開心。

 

最後蔡校長慷慨激昂的分析了近年幾本雜誌的影響係數波動,同時分析影響係數與大家對於自己與別人的看法的比較,令人恍然大悟,過去我們追求的影響係數,其實並不是評價我們研究的真實分數,而是評價雜誌過去的歷史,我們自以為認定的看法,也不過是集體意識主導下虛幻的自我,從來沒想過其實我從來沒有「做自己」,而是依附在前輩幽靈引導我們產生假象的自我意志。

 

 

勉勵自己勇於嘗試並持續前進

 

過去我們總是踩著不變的步伐,等待未來會自動改變或是不得不改變的那一天到來,其實不管是讀博士、學習研究方法、做研究、甚至要不要繼續研究,應該都要嘗試多「學習新方法、感受熱情、找尋同伴」,即使沒能立刻達到期待的目標也要一直「做自己」,去做你認定重要的事情、做你願意無論如何都願前進的事情。

 

面對人生,大部分的人會後悔自己過去沒做到、沒嘗試的事,而不是後悔曾做過的決定與改變。(最後一句 借用校長的結尾)世界一直是不穩定且未知的,當別人仍等待確定感時,相信自己並持續前進的人,就是未來的強者。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