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9 / 30

「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 dry lab 饗宴

 

作者:國泰綜合醫院 劉致和 醫師

 

 

00_fb_innovarad_chliu_ymrf_20160925_442

 

 

我非青年,博士班也沒力唸完。

 

 

今年,重新出發。

 

去年第一次報名《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時,正值一篇大論文的退稿低潮,本想吸取前人經驗,活絡陷入死角的腦袋,不巧因為外務不克參加,轉讓網友。沈澱一年後,原來在震驚期不知所措的情緒漸漸淡化,也想到投稿的新方向,於是能以稍超然的態度,參與今年的盛會。

 

 

研究者最需要的策略

 

「同中求異」是謝孟樵醫師介紹 subgroup analysis 的核心概念,原來指選擇同質化、又特別合乎臨床興趣的 population 或者 outcome 來分析。我想健保資料庫或任何臨床資料研究,都需要在前人做過的「同」中,選取有意義的「異」來產出新的結論,後來在吳青陽醫師的研究策略裡,也以「同中化異,異中求同」做主軸,於是在製圖比賽的感想投影片選這句為標題。

 

 

02_chliu

 

 

完全意料之外的收穫

 

個人研究興趣,與健保資料庫及統合分析都有關連,課前期待都放在上半場。下半場唸不唸博士是自己多年來身陷其中 to be or not to be,唸不唸完的掙扎。

 

本來估計只是闔各言爾志而已,沒想到這人生觀是四個段落裡,最有收穫的一場。

 

新思惟把三個走不同道路都卓然有成的研究者湊在一起,「異中求同」,明顯聽出「被碾壓過」是三條路徑的共通點,三位講者都找到各自的出路,在「醫療、研究、家庭」各人生面相都找到自由,很有鼓舞作用。

 

以前做健保資料庫跟醫學資訊研究時,就久仰陳育群醫師大名,知道他在榮總家醫科建立量產論文的 pipeline,而且廣泛跨科合作,兩者都是自己以往醫院欠缺的。名嘴級的陳醫師夫子自道,聽來印象深刻,例如「沒有什麼 p 值是做不出來」的豪語,圈內人一聽就知道代表背後千言萬語的強大數據能力。

 

因為自己在古典音樂的德國文化上下過功夫,對陳醫師的留德經驗特別心嚮往之,例如包浩斯的經典現代主義椅子,背後是一整套的實用邏輯與能大量生產的簡潔設計,啟發他建設自己又快又好的生產線。

 

陳醫師還用商店裡許多一整櫃涵蓋各種口味或功能細節的系列產品,說明德國人的細膩,具體而有力。我想其他國家,只有日本能近乎偏執地提供這麼多樣的選項吧(在許多歷史景點都有分店的豆果子專賣店「豆吉本鋪」的花生與豆子,海報只列出部份選項而已)。

 

 

03_chliu

 

 

開創新的方向

 

個人因為上過課,觀念上有什麼改變呢?

 

還是以包浩斯學派的例子來總結,希望自己的醫學文獻研究怎麼收尾跟開創下一篇投稿的方向 —— 要兼顧「藝術性」跟「手藝」,在「同中求異」來想豐富的內涵細節,在「異中求同」找可量產的途徑。

 

最後,好像是先前新思惟課程感想裡經常出現的一句,堅定「成功是可複製」的信念,也有人這麼評包浩斯的。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