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9 / 30

在繁忙臨床事務中,找到未來的方向。

 

作者:內科部 黃俊凱 醫師

 

 

00_fb_innovarad_ckhuang_ymrf_20160925_624

 

 

很高興能參加期待已久的新思惟《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在繁忙臨床事務中,找到未來的方向,是我這次希望能從這個活動中得到的。

 

 

見見老朋友

 

張俊鴻醫師是我的大學同學,畢業後已有一段時間不見,藉由此次的論壇,一方面為老同學的成就開心,也獲得很多張俊鴻醫師從這研究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找對好教練,老實練五遍」是像我這種基本功不紮實的人的痛。十字延伸法則是研究找題材的好助手,從跨領域的期刊,以及流病學期刊入門也是非常實用的建議。

 

 

人生沒有平衡,只有取捨。

 

潘怡如醫師的成本效益分析 (CEA) 以及成本效用分析 (CUA) 則可能會是未來健保資料庫的一盞明燈。從經濟學入手,對於錙銖必較的健保,這可能是以後決定是否要納入健保給付的評估方式,如潘怡如醫師所言,在資源不足且相對的缺乏下,「人生沒有平衡,只有取捨」,有點可惜的是,課程只有 20 分鐘。

 

 

「速度」與「時效」的掌握技巧

 

謝孟樵醫師則是在短短的演說時間中,向我們展示了他如何掌握「速度」及「時效」,不管是文獻檢索、文章篩選或是證據的臨床應用,都提供了自己的見解,而對於新手入門也給出了非常實用的建議,建議我們可以在四個領域齊頭並進,並專注在某個題目上。

 

 

Meta-analysis 的起步,淺顯易懂。

 

張凱閔醫師用水果以及變型金剛的例子,對 meta-analysis 做出的類比也相當讓人印象深刻,對於入門的軟體解析或者是使用建議,也讓人可以了解各軟體的長處及限制。新手在 meta-analysis 起步,的確是困難重重,但張凱閔醫師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幫我們做了解析,也強調可以在 meta-analysis 上,進行其他的基礎研究。

 

 

嘿!到底要不要進修博士學位?

 

經過中午的休息後,下午登場的,是進修博士學位的正反討論。

 

吳青陽醫師以自身的研究經驗介紹,即使不需要進修博士也能把臨床的問題變成研究的題材,甚至進而變成專利。當然,這可能需要有強大的團隊的幫忙。

 

吳昭慶醫師則以博士學位能否幫助我們研究自由或醫療自由,來進一步探討「或許」需要博士學位的內容,這還是取決於我們所追求的是什麼。

 

陳育群醫師則是分享了他在德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如何在沉澱修練後,創造第二曲線,也讓我們了解,平常生活上只有「趕」,但如果能把一件事情反覆做到快速又完整,這才是「快」。不只是在博士學位上,在各領域也是如此。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而在國際交流的這部分,「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吳爵宏醫師用實際例子與我們分享。吳爵宏醫師把握住一次次與國際學者的交流,甚至是國際合作的研究。

 

陳沂名醫師也是掌握了參與國際會議以及交流的機會,一舉躍上國際舞台,但在過程中,也可以看出陳沂名醫師對小細節掌握或是內容的要求,成功並非偶然,誠不欺也!

 

最後由蔡校長壓軸,談到由 Medicine impact factor 的暴跌,看出學術研究的趨勢,也分析了幾本未來可能有消長趨勢的期刊,雖然靠自己的文章而閃耀,進而獲得實際影響力,對大多數人仍是不容易的,但這或許會是一個未來的方向。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