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陳沂名
從歷史來看
歷史上,一個地方的發展到成熟飽和之後,新進的年輕人,就只好往更遠的世界發展,尋找自己的一片天。例如:英國文明鼎盛,腹地有限,王公貴族資本家都佔好位子,年輕人只好出海,發展殖民地與跨海貿易,然後有了美國。例如:美東蓬勃發展,空間有限,於是有了西部拓荒,發展到今天的好萊塢與矽谷。
我們這一代人也是一樣,在總額的框架下,註定台灣的醫療支出,只能有勉強能與 GDP 成長率和通貨膨脹打平的成長,也就是實質成長幾乎是零。
實質成長幾乎是零,就表示不會有更多的醫院、更多的科部、更多的升遷機會。就算主任變多,也是通貨膨脹後的主任,印章上有著「任務編組」四個字,工作增加,薪水福利沒變。
上一代在醫學中心,有能力又認真,就能升主任,主任做得好就當院長副院長,不想待醫院,回鄉下開診所,生意爆好,沒多久就必須擴充成醫院,甚至醫療體系。請問,現在的年輕人,靠自己打拼,有多少機會走這樣的路?
你的機會在哪裡?
所以,我們這個世代,在高強度下訓練完成,新技術與最新醫學潮流都懂,一身武藝,往上看卻沒有明確的成長空間,難免鬱悶。怎麼辦?
給自己的技藝尋找發揮的舞台。
台灣飽和了,去哪裡找?去還在成長的地方找。「國際學會」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許多新興的國際學會,是由「經濟與醫療都在成長」的國家帶領,他們率先應用新儀器、新醫材、新技術,然後創造舞台,用合乎科學社群規範的方式,廣納廠商學術經費,促成這一切。
你的技術好、你的能力強、你的想法新,那就到國際舞台去,所獲得的一切,都不是在困頓與猶豫中的你,能想像的。
這幾年,多位新思惟之友都走向這樣的路,沂名是其中發展得最好的伙伴之一,我們聽他分享,這是一條怎樣的路?
活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