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9 / 6

[課前問答] 資料庫分析:成本效益和成本效用分析

 

作者:亞東醫院 精神科 潘怡如 醫師

 

 

12_cea

 

 
問:成本效益和成本效用分析,如何由只知道概念,跨足到實際執行跟操作?(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

 

答:成本效益和成本效用分析,在未來的醫療健康決策中將會佔有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哪一個醫療的科別,有意願從事政策及提升醫療品質相關領域的人,都應該開始對成本 (cost)、效益 (effectiveness)、和效用 (utility) 有一些理解。

 

第一步,當然是從實作中加深對這些項目的瞭解。我會建議先從成本分析 (cost analysis) 開始學習:首先,選取您擅長領域的一種疾病和幾種治療方式,先「描述」影響成本的相關因子,再嘗試「比較」不同治療方式間,成本的差異。這可以是你在這個領域的第一篇論文。

 

要從事成本效益分析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除了成本外,最重要的是選擇適當的效益指標。

 

因此,最容易的出發點,是從原本從事的 RCT 架構中(通常已設定有 outcome measures),另外增加一項收集 cost 的步驟,經常會是 cost diary,等收集完成後,再進行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具有概念的研究者,想要進行基礎的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時,建議可以選擇有相關領域研究經驗的學者作為 co-PI 或顧問,在收案前和分析前,分別甄詢他們的意見即可。

 

成本效用分析 (cost utility analysis),因為牽涉到選擇適合的效用指標,在不同族群和疾病上都有所不同,要做完整的經濟評估分析相對而言比較不容易,建議在具有該領域研究經驗學者的指導下再進行。

 

 

問:出國深造值不值得(院派訪問研究或自費拿學位的效益……)?希望講者可以分享國外進修的經驗,謝謝。(牙科住院醫師、麻醉部主治醫生、牙醫師)

 

答:出國深造究竟值不值得,是個很經濟學的問題。首先,出國有花錢和其他成本的考量(金錢、時間、和機會成本),如果真的「深造」表示獲得知識、技能、以及其他經驗的效果,也可能會獲得如果沒有出國得不到的某種機會。

 

但實際上究竟「值不值得」真的是很「個人」的答案。(值不值得,非常因人而異的意思)。

 

院派訪問研究,通常花的時間比較短,經費來源比較不需要傷腦筋,回國後工作有著落;相反來看,也代表可想像的空間比較有限,如果是遵循單位發展的需求,也有可能在未來被委以重任或繼續被壓榨。持平而論,可能遭遇新損失的機會較小,但對於出國學習方向和內容的自主性,則可能受到一些限制。

 

自費拿學位,則是要看個人想要出國深造的意志有多強,因為需要自籌經費(不論是考獎學金,或是自費)和自找資源(找老師、找計畫、找學校醫院、或研究機構)。我只能說自費拿學位,真的是挺花錢的事,建議可能範圍內還是尋求一些資源(例如:留學獎學金或一些基金會獎學金)的協助。

 

若單以從事醫療及相關研究領域來說,未必需要出國才能深造。在國外由醫師 (MD) 擔任重要研究團隊領導者的團隊也非常多。最重要的不是學歷,而是研究的想法和技能的養成。事實上,最近外國的學位也漸漸失去過去的閃閃金光。

 

如果,你出國深造所學習到的是具有「特殊性、不可取代性」或「(在本國)獨占市場」的技能,或許會對國內未來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出國深造能帶給你其他的周邊效益或效用,例如:瞭解自我、體會人生、遊山玩水、增廣見聞、甚至擴展人脈的話(對我而言,覺得以上幾項也很重要),那出國仍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而未來考慮要在國外工作及生活的話,那務必要找機會出國。出國深造屬於你「自我實現」的夢想之一,那當然是「雖千萬人吾往矣」囉。

 

 

問:在已經有碩士學位的情形下,未來升上主治醫師後,

  1. 如何選擇唸書的時機?是升上主治的 1-2 年內,還是要先幾年門診,累積一些病人與臨床經驗之後再唸?
  2. 要出國唸書?還是要在國內唸?
  3. 何時是出國唸書的好時機?在選擇留學國與學校時,又有什麼要注意的?(過敏免疫風濕科研究醫師)

 

答:

  1. 整體而言,如果在國內讀書,時間上比較彈性,可先確認自己有興趣的研究方向或主題,先累積一些臨床經驗再說。

 

如果是要出國唸書,我覺得還是快點去比較好,年紀太大,出國讀書會有一些其他的痛苦,簡單來說,由奢入儉難,也可能會有家眷之累。

 

窄一點來設想現實的情況,如果你唸書是希望未來做研究能升等的話,那快一點去,可以快一點升等(不論是國內或國外)。如果貴院有具有研究資源和實力的老師,甄詢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也是一種選項。

 

  1. 我建議您現在可以開始準備。因為要查詢學校和老師,籌措經費(例如:考獎學金)和語言考試等,有不少需要準備的事,等一切準備好,不知不覺一兩年就過了。

 

  1. 在留學國家的選擇上,「語言」是最重要的考量。如果你有一些其他語言的專長,或有興趣學習其他外語,德語或其他語系的國家也是不錯的選擇,一般而言花費甚至會比較少。如果只想考英語的話,那英語系的國家仍是最好的選擇。

 

在選校的時候,我建議以「學科」做為關鍵指標。大部分學校的不同學科間,排名差異可能很大,不一定名校就所有的系所都好。

 

實際上,理想和現實會有落差(不一定代表不好,有時反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一定我們心中的名校或殿堂,就是我們最終得到的。

 

如果以技術層面來考慮(舉英國和美國為例),想要去英國讀書,最好你能夠申請到獎學金(帶著錢去找老師),想要去美國讀博士,最好考試分數能滿分(能夠在強國人環伺下拔得頭籌)。

 

但不論在哪一國讀書,要是有具有公信力人士推薦的話,說不定都能增加你的「公信力」。

 

 

問:博班有很多系所跟老師,是不是自己要先做一些 study,看看自己特別喜歡哪些,或者至少想好該往哪個方向發展,選好題目找那方面的老師指導?還是只要找好老師,看老闆做什麼跟著做就好了呢?如果臨床上還沒能確定是做哪個 field,是不是就先緩一緩?可是又擔心自己錯過了最年輕最有衝勁的時候,有了小孩,就再也振作不起來了。(一般內科主治醫師)

 

答:我也很同意你那一句:「錯過了最年輕、最有衝勁的時候,有了小孩,就再也振作不起來。」(這真的是令人光想到就膽顫心驚。)

 

問題是出在「為什麼」?如果有一天你早上醒過來,發現自己已錯過年輕有衝勁的歲月,而沒能做出令人振奮的研究,「為什麼你會覺得遺憾呢?」

 

如果答案是:你真的很有興趣、想做研究,想回答一些自己在臨床上、生活上觀察到的疑問,花時間選好題目,再找那方面的老師指導,肯定是最好的答案。

 

如果,你真的很有興趣做研究,但個性上更接近喜歡「研究方法」的那種人,例如:對於如何做出好的研究,有一種執著,在選擇老師的時候,也可以考慮做 meta-analysis、流病方法學、公衛、資料庫,甚至統計等領域的老師。

 

習得研究方法,也正是掌握一種研究技能和工具,可以在未來運用於其他領域的研究上。

 

如果,你其實是擔心沒有去讀研究所會輸給後輩,或不符合貴院的潛規則,那選擇老師時,最重要的是,先確認那個老師的風評,例如:會不會人緣不佳,有很多的敵人,或是學生時常畢不了業,以及他所做的題目,你「會不會不能接受」。

 

有時候,只要和指導教授還算合作的來,在一開始摸索一段時間後,也可能會對研究題目開始感覺到一點興趣。

 

 

問:和醫學相關但非純醫學的研究也可以是研究的主題嗎(如:醫院管理、醫療歷史、醫學哲學……等)?(外科部住院醫師)

 

答:絕對可以是研究的主題。事實上,您所提到的幾種可能性,例如:醫院管理、醫療歷史和哲學等,都已經是專門的研究學門。

 

特別的是,過去比較少醫療本科系從業人員投入在這些領域中。有可能是醫療人員從事這些研究領域付出的機會成本比較高,例如:從事原本領域的臨床研究,在收案時相對容易(例如:臨床病人),又或者,如果不從事研究,也能從事尚能餬口的醫療專業,所以,萬一成為醫療史專家,卻沒有能寫出暢銷巨著的話……就有點吃虧?也可能,只是因為太忙了,所以對這些領域無暇產生興趣……

 

另一種,可能就是像您提到的,尚不習慣把這些領域當成重要的研究主題,而傾向認同只有能延長生命或立判生死的,才算是正統的、重要的純醫學研究。

 

幸運的是,這種趨勢已經在改變中。就我所知,有不少優秀的醫師研究者,都陸續投入醫療法律、醫療社會學、人類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和歷史哲學相關領域,並且都卓然有成,期待並祝福您也能追求自身的興趣並從中獲得成就感。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