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講者 張俊鴻 醫師
為了寫這份心得,特別還把三年前的講義《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3》和杯子找出來,實際上杯子每天都擺在我的書桌上(當筆筒)提醒自己。
這三年過去了,我經歷了甚麼?累積了甚麼?不應該只有逐漸突起的啤酒肚吧!很慶幸地累積了一點小成績,居然被校長邀請上台分享,突然有種鄉民上電視的驚喜,「媽!我在這裡!」。
但是接受邀請後一度超後悔的,因為壓力超大,大概國小畢業後就沒再參加什麼演講比賽。「啊你不是精神科,常要會談講話?」據某大 P 說:「精神科只要會嗯哼和傾聽就可以了。」一路傾聽到睡著(誤),病人還覺得你很瞭解我,實際上都在神遊(大誤)。
教學衛教過 N 次,坦白講,一直到去年要上台口頭比賽才硬練了幾次,之後又擺著。心理安慰自己,說是因為重心在練習程式和論文寫作,所以簡報、演講就擱著,等有時間再練。其實有時間都在 FB、Line 閒晃。
一直到答應蔡校長後,真是火燒屁股了,數度懊惱,我這點成績跟簡報演講能力上台會不會太勉強了?謝謝新思惟團隊照三餐的問候進度的提醒,校長幫忙看過第一版的演講,又把楊斯棓醫師之前的演講講義再拿出來複習,拜讀勳哥、林長揚治療師、楊醫師、陳醫師等多位高手的網站,心得是:實戰練習是提升能力的好方法!
這次論壇提供三個層面:研究起步、互聯突圍、預測趨勢。
研究起步
沒有研究資源的世代,可以從三個地方起步:健保資料、統合分析、臨床素材
- 健保資料
潘醫師用宏觀的醫療經濟角度使用健保資料,提供實證統計來幫助醫療政策,這是傳統健保研究比較不熟悉的領域,但是相對更重要,因為人命醫德無價,但實際上有價。如何用明確數據去分析決策,這絕對是越來越重要。非常難得有國際級的醫療決策專家分享,真心覺得蔡政府應該禮聘潘醫師。
- 統合分析
謝孟樵醫師:既然做了 EBM,就順便寫篇論文吧!
張凱閔醫師:初學統合分析最常卡關的三個地方
最近醫院也剛好有開課簡介,自己也開始練習 meta-analysis 遇到許多難題。剛好跟兩位醫師請教細節,收穫良多。
- 臨床素材
吳青陽醫師:很多有趣的研究現在可以做。從臨床上最常做的手術 port A 起步,研究如何改善缺點,再如何策略的延伸到肺癌研究,非常實用的外科範例。
互聯突圍
吳爵宏醫師:國際學術交流有趣且值得
陳沂名醫師:為什麼一定要站上國際舞台?跟國際學會學者互聯,除提升自己的能力與視野之外,也在戰略上從鄉村包圍城市。新進通常要去被忽略的領域奮鬥,就像互聯網新世代的戰爭,Google、FB 從微軟、IBM 忽略的地方逆襲。
預測趨勢
吳昭慶醫師:請先想清楚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
陳育群醫師:研究困境的沉澱、深化與突破
蔡依橙校長:Medicine 暴跌的徵兆
參加了第一屆跟第三屆論壇,私心覺得這三位是新思惟研究大神。每次聽到三位演講,都有更深的體悟。蔡校長以 Medicine 為例分析商業操作。認識這些趨勢才能提高好運、好未來的機率。
如何提昇臨床感?除了傳統的教科書外,善用網路工具:
- PubMed 追蹤關心主題,例如:最新的 NHIRD、review、trials
- 訂閱國際期刊或學會的 mailing list
- 加入國際期刊或學會的 FB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