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9 / 6

[課前問答] 國際學術交流,有趣且值得!

 

作者:台大醫院 復健部 吳爵宏 醫師

 

 

41_worth

 

 

問:參與國際學術社群有什麼好處?研究得到國際期刊認可後的實質助益?(公衛所研究助理、急診醫學部副主任)

 

答:參與國際學術社群、研究得到國際期刊認可的好處,其實大家已耳熟能詳,包括接受不同的文化衝擊,更為公平的學術檢視,以及新的發展機會等。但是,其中我自己覺得,在準備國際參與的程中,我得到更多。

 

以參加國際研討會口頭報告為例,首先,為了要有東西可以報告,於是逼自己將手上有的資料整理內化;投稿時對方只看到題目和摘要,於是逼自己精煉文字,用短短的篇幅說服地球上另一端的人接受投稿。

 

要用不甚佳的英文報告,製作投影片時,必須思考如何讓不同文化的學者容易清楚的了解我的研究內容,並逼自己寫下逐字稿,練習口頭英文報告,甚至假想數個可能被問的問題,準備好回答。在報告本身之外,出國發表通常所費不貲,如何尋找經費,也是訓練自己的好機會。

 

出國期間的臨床及行政工作,也需事先安排,又是一個考驗自己規劃時間管理的過程。「跨出舒適圈」是學習的重要法門,參與國際學術社群對我來說,其實是不斷在做自己不熟悉的東西,進而強迫自己成長。

 

 

問:統計是一大關卡,偏偏也沒有統計中心這類的資源,想自學又怕觀念錯誤卻又沒人指正,該怎麼做才是理想的解套方法?(放射科住院醫師)

 

答:大多數的臨床研究用到的統計方法都不會太難,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研究資料是何種變項(類別、序列、連續等),是否符合常態分佈,不同組別的資料之間是否互相獨立等,就足夠一般選擇統計方法的情況,而且大多數 impact factor 1 – 2 分的期刊通常也不要求太繁雜的統計方法。

 

至於解套方法,老王賣瓜一下,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不講公式,強調從實作中認識各種常見的統計方法,由於是從專業醫療人員的角度出發,很適合無暇鑽研統計原理的入門研究者。

 

 

問:在臨床繁重工作情況下,如何以最省時間的方式收集寫文章的 data,需要請研究助理嗎?如何有系統地收集或紀錄病例資料?(內科部住院醫師、兒童內科部住院醫師、皮膚科住院醫師)

 

答:請研究助理,結案。(被拖走圍毆)

 

如果沒有助理,就要利用工具。例如:林舜榖中醫師就分享過,利用 Google 問卷把門診評估表單電子化,上傳格式會自動設定好,還有偵錯、防漏填功能,好工具,不用嗎?

 

即時紀錄也非常重要。舉自己為例,我是在超音波室執行檢查和治療,偶爾就會有不常見的圖像或動態影片檔,當天做完檢查和治療,一定「立刻」把這些圖檔和影像檔存到隨身碟。

 

如果不這麼做,過幾天一定會懶的存,或是機器硬碟壞掉,忘記哪位病人要存等,當天多花幾分鐘可以省下未來懊悔的心情。每隔一段時間較有空檔時,再用這些病歷號查詢是否有新的檢查結果,例如:MRI 或病理報告等,這樣除了可以增加自己診斷的正確性,增加教學素材外,也因為臨床資料齊全,比較容易寫成論文發表。

 

 

問:

  1. 我覺得研究題目的訂定是最難的,如何從每天繁忙的臨床工作中找到研究的方向或題目?
  2. 有放棄過手上主題的經驗嗎?是基於甚麼考量而決定的?如何評估停損點在哪裡?(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骨科住院醫師、皮膚科住院醫師、復健科主治醫師、護理師、實習醫學生)

 

答:

  1. 做醫療相關研究的目的,除了發表論文外,最終還是要回到解決病人的問題。臨床工作很繁忙,表示門診有一定數量的病人,容易發現某個問題重複出現,而且沒有好方法解決。這其實很大部份取決於您對您專業的熟悉度,愈熟悉愈能找到病人尚未解決的問題,因此建議還是要先把自己的本職專業度做到最好。

 

  1. 沒有放棄過(這樣是不是不用回答下面的問題了 XD),或說,若有所謂的停損點,應該要設置在研究開始前。

 

在決定研究主題前,一定要先做完整的文獻搜尋及分析,確認有興趣的主題已經被解決哪些部份,不足的部份就是研究設計的切入點,而且先確認手邊現有或可近性高的資源是否足夠完成研究。

 

舉我自己為例,門診有許多五十肩的病人,傳統上都針對關節囊炎本身治療(例如:口服消炎藥、關節鬆動、關節內注射等),治療後疼痛和關節活動度會改善,但常會聽到病人抱怨肩外轉的角度不易達到目標,影響日常生活,當時假設一定有什麼東西拉住肩膀,讓它無法外轉。

 

因此我去搜尋文獻,發現喙肱韌帶增厚和肩外轉限制有很大的關聯性,但沒有人報告過病人喙肱韌帶的彈性,當時又剛好可取得新的超音波彈性造影機器。先發現問題點,確認手邊資源,才開始寫 IRB 並收案。

 

 

:在形成研究主題過程當中,對於研究設計及實驗方法的規劃,在文獻閱讀花許多精力,而一再延宕確立方向研究。請問是如何對研究進度分配時間,以及確認自己研究的方向?(復健科住院醫師)

 

答:先確認研究方向才能分配研究進度。臨床醫師做研究,最終還是要回到解決病人的問題,只要有心,一定會發現某個臨床問題重複出現且無法解決,這就可以當成研究方向,可參考上一題的回答。

 

時間「四象限」分配法中,研究相關的事務通常被放在「重要但不緊急」,因此建議對研究進度安排好工作計劃表,先分成數個大的區塊,再將各區塊分成較小的區塊,各個擊破。

 

例如:病人收案可能是個大區塊,可考慮收五個病人就是一個小區塊,完成後給自己一個獎勵(吃個大餐或買個平常捨不得買的小東西);撰寫論文也是個大區塊,introduction 就是中區塊,其中的每一個段落可以是小區塊,每寫完一段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整篇寫完後可以給自己大獎勵。用這樣回饋的方式比較容易完成。

 

最後從您的問題看起來,似乎發現花了太多時間在閱讀文獻而難以決定主題方向,建議如果一個主題的文獻真的已經多到要念很久的時間,就直接換主題吧,因為會有這樣的狀況,表示在做該主題的人太多,或是您對這個主題熟悉度不足,無法立刻抓到文獻的重點。這樣的話,還是換個方向吧。

 

 

問:對於一個立志在醫學中心發展的醫師,該如何應付臨床、研究等種種要求及時間管理?對留在醫學中心的生涯規劃,講者會如何建議?(PGY、主治醫師)

 

答: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在醫學中心發展。台灣的醫學中心很強調教學、研究、服務並重,再加上常常連行政都要一起做,其實蠻辛苦的,但相關的資源以及各種連結也相對較易取得。由於這次的論壇以研究為主題,個人心得是,為了做研究而留在醫學中心,相較為了留在醫學中心而做研究,比較容易長久。

 

時間管理方面,您可能聽過時間「四象限」,把事情分成「緊急與重要」、「緊急但不重要」、「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四種,把待做事項分類,會減少心智負擔以及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緊急與重要」和「不重要也不緊急」處理上較沒問題;在醫學中心有許多「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例如:回電或回公文,以及意義不大的接洽和交際等,會佔用掉很多時間,因此這類事情最好排在非黃金工作時段處理,且完成的標準不用訂太高,或把一些重複性的動作請行政人員或助理幫忙。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則建議在一天中最清醒的時刻執行,制訂工作計劃並定時回顧進度,而且要了解到荒廢這個領域將使「緊急與重要」的範圍日益擴大,有了這樣的認知會更有動力進行。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