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課前問答 下的所有文章

2016 / 9 / 6

[課前問答] 用健保資料庫讓自己被看見

 

作者:陽光醫院 精神醫學部 張俊鴻 醫師

 

 

01_seen_chchang

 

問:怎樣找健保資料庫題目?健保資料庫設限已增加,且投稿門檻也大增,這樣在題目設計上該如何修正?(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答:從臨床的題目出發!根據其他強者的經驗和我自己的體驗,健保資料庫研究特別適合四類題目:長期、跨科、特殊與稀少。

 

【長期】一般研究多為半年至三年,但是百萬歸人檔就有 18 年 (1996 – 2013), 以我們團隊在 IASP 得獎的海報論文為例,憂鬱症發生吞藥自殺的發生率追蹤 12 年,如果用 3 年研究計畫就要申請四期,不太容易。

 

【跨科】因為就醫自由,病人就醫資料容易分散在各醫療單位,若用單一醫院的資料庫容易有追蹤偏差。但是全國性的健保資料庫幫我們克服這個問題。例如:我們團隊另一個研究「肝癌病人發生憂鬱症的風險」就是跨科的題目。

 

【特殊】這裡指的是特殊族群,例如:兒童、精神科病友這兩個族群,臨床試驗難做,因為 IRB 審查會更嚴格。以我們團隊 CINP 得獎的論文為例,對象是精神分裂有合併病毒性肝炎的病友,這在臨床試驗難做,第一、IRB 嚴格,第二、收集個案不易,第三、容易追蹤過程中流失。另外,健保獨步全球給付中醫跟牙醫,所以,接受中醫、牙醫治療的題目也很適合。

 

【罕見】這裡指的是罕見疾病、罕見手術併發症、罕見藥物副作用。

 

閱讀更多 »

2016 / 9 / 6

[課前問答] 既然做了 EBM,就順便寫篇論文吧!

 

作者:嘉義長庚紀念醫院 大腸直腸肛門外科 謝孟樵 醫師

 

 

21_ebm_mchsieh

 

 

問:請問文獻整理工具、跟實驗歷史資料整理的 index 方式跟儲存平台與備份方式?(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答:文獻整理工具,個人是使用 EndNote 軟體,PubMed 搜尋的文章,可以直接輸入進到 EndNote 內,新版的 EndNote,更有自動 Find Full Text 的功能,把找到的全文,自動輸入到 reference 內;此外也可以在 My groups 去做分組,方便日後搜尋整理。

 

EndNote 最強大的功能是當你在撰寫文章時,自動 citation 到 Word 檔案上面,並幫你排序,優點是 reference number 不會弄錯,增加工作效率。

 

 

01_mch_01

 

閱讀更多 »

2016 / 9 / 6

[課前問答] 初學統合分析,最常卡關的 3 個地方。

 

作者:台大醫院 北護分院 復健科 張凱閔 醫師

 

 

22_meta_kvchang

 

 

問:對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有興趣,想知道要怎麼開始,有沒有學習資源?如何有系統的從入門(如文章檢索)到產出?如果所待的醫院提供的資料庫很少,例如,只有 PubMed,有辦法做出像樣的回顧嗎?(胃腸科主治醫師、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答:我開始做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前,有參加由台大公衛學院舉辦的工作坊,之後才循序漸進的開始,同時台大公衛學院有堂「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的課,也提供從入門檢索到跑資料系統性的學習,我個人認為獲益良多。若所待的醫院,並沒有購買其他的檢索工具,建議可加上 Google Scholar 來當作另一個檢索的資料庫,搭配 PubMed,也是可以寫出很好的回顧。

 

閱讀更多 »

2016 / 9 / 6

[課前問答] 讀博士?不用!很多有趣的研究,現在就可做。

 

作者:長庚紀念醫院 林口總院 胸腔外科 吳青陽 醫師

 

 

31_no_cywu

 

 

問:想問吳青陽醫師,

  1. 年輕主治醫師病人不多,光靠自己的病人數不太容易收夠病人,加收別人的病人常常資料漏東漏西,請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2. 除了新奇的 / 好的點子外,臨床研究如何克服「數大就是美」的門檻?(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答:針對第一個問題,資料收集之前,應該要對收集的疾病有一定的認識。

 

我建議可由兩個面向來考慮:面向一,選定研究重點十分重要,建議由臨床服務量較大的議題入手。面向二,建立自己專有的病歷記載格式。

 

而建議由臨床服務量大的議題入手,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類疾病嚴重度相對簡單,有可能是您臨床最常接觸的,熟悉度高。第二,老師們應該對這種議題興趣不高,可有效降低進入技術門檻。第三,可有效積累案例數,方便統計進行。

 

至於,如何建立自己專有的病歷記載格式,我會建議您可以針對 PubMed 上近五年的期刊進行地毯式閱讀,並且系統性歸納及分析其所討論內容,及收集參數表格。因為這些收集的參數,都是建立個人病歷記載格式的重要基礎。

 

藉由文獻回顧,了解對於該項疾病,還有那些可能分析面向,以此為出發點,盡力完整的病歷記載格式,再進行資料收集,可以有效的減少數據蒐集不全的情形。另外,對於疾病的分類或是分期相關的參數,要全部留下,因為這樣才能因應後續分類 / 分期的改變,確保您收集的資料,不會因為疾病分類 / 分期改變而流失,無法繼續使用!

 

針對第二個問題,這確實是大哉問了!新奇的好點子就像花火一樣,確實燦爛,但卻是「剎那就是永恆」,或許能上一篇好雜誌,但是就沒有後續了。臨床研究注重的不是曇花一現,而是持久度以及專一性!

 

閱讀更多 »

2016 / 9 / 6

[課前問答] 讀博士?或許,但請先想清楚這些事。

 

作者:台北榮民總醫院 神經外科 吳昭慶 醫師

 

 

32_talk

 

 

問:

  1. 以在醫學中心而言,如果只是為了深入臨床有興趣的問題,以及達到醫學中心基本的研究要求,讀博士砸下的時間心力到底值不值得?讀博士有哪些超值的效應和收穫?該不該念書需考量的主客觀因素有那些?
  2. 什麼情況下,出國全職讀博士班對職場才是有利的?還是在台灣在職進修好?(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小兒部主治醫師、精神科主治醫師、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腎臟內科主治醫

 

答:考慮「值不值得?」應該精密計算「投入資源」與「回收報酬」。只有在「回收報酬」>>(遠大於)「投入資源」時才會覺得非常值得。

 

問題是現實世界中,很多價值無法精確地量化,而且對於每個人都具有非常特別且專一的差異,博士學位證書對每個人的心理效用也不盡相同,甚至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博士(生、候選人),對於這個頭銜(或內涵)也會有不同的人生意義,這個解讀差異之大,只有當事人自己可以評論。

 

如果純粹以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採用「攻讀博士」這個投資工具,大多數投資人都是虧本的,當然其中也有少數人,會得到豐厚的獲利(就像在股票市中賺錢的永遠是少數人),主要是因為,投入的資源龐大且難以估計,包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以及其過程中的變數、無法預料之困難。

 

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花時間攻讀博士也不保證一定能做出風雨名山之業的論文,但若不去嘗試,永遠不知道我們的極限在哪裡(說不定你會是下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呢)

 

出國全職讀博士班所花的成本至少有:國外生活成本、全職學生的生活成本。

 

有利的狀況就是「當這兩個成本對你而言都不高,而且全職讀博士對你的收穫又很大」,這就是有利的狀況。國外有些博士班學生是有薪餉 (stipend),還可以免除學費,當然也有些學校學費超貴,各種情況都有、差異也非常大,端看你的選擇。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