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北榮總 心臟血管外科 陳沂名 醫師
問:對於一個尚無任何學術成績的醫師,參與國際會議時如何跟景仰的大師對談?(醫學影像部主治醫師)
答:事先認真的研究他的著作,開會的時候認真聽他的演講,準備一個好問題在他有空的時候問他,但是不要用 challenge 的態度去問,自我介紹、遞名片都是需要的(雖然也不一定有效果),運氣好的話他會給你名片(通常不太會),其他就隨緣了。(菸~)
問:參加國際學會時,在會場聊得很愉快,開會完也發了一次 e-mail 當感謝函,對方也回信了,但是之後各自都忙,也就不知道要繼續聯絡什麼?請問國際研討會後,如何繼續經營人脈?(小兒科主治醫師)
答:願意回信是善意的開始,也是很重要的一大步,我的做法是,歐美醫師就 Christmas 的時候 email 祝福一下,亞洲國家就視各地的習俗而定。可以看看有沒有他的社群網站,在 Christmas 或他生日的時候祝賀一下,以後又一起開會時,在他上台當座長或演講的時候去捧場並認真聽,順便幫他照個相,事後傳給他。
如果他曾經表示對你的專長或任何學術話題感到興趣,可以在確定自己文章被 accept 後、還沒 publish 前就先寄給他,搶先與他分享,在台灣辦研討會,找他們來演講等,都是延續人脈的好方法。
問:想問,要走向國際舞台,需要哪些心理建設,哪些基本能力,會遇到的最大困難點是?除了「研究」和「論文」,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和國際接軌嗎?(放射科住院醫師、製藥公司 Medical Advisor)
答:我覺得有吸引力才有辦法走上舞台讓人看見,吸引力的組成包括你的內容本質和表達能力;表達能力又分為簡報及演說力。
如果您覺得自己的演講說服力不夠,那便需要借助簡報幫忙加強您的內容傳達,演說技巧是最需要練習的,唯有練習才有美好的演出。
研究與論文當然是很重要的東西,但也非絕對,好好準備你的上台演講(報告),言之有物,讓台下的人對你的發言印象深刻,即使你講的東西尚未被發表,一樣可以和大家有很好的互動並為下一次的國際學術會議接軌。
問:研究者是孤獨的。我們該如何和另一半共享從研究中獲得的喜悅。(放射科主治醫師)
答:我太太自己是陽明生化所博士,所以她還蠻能理解要生一篇文章出來要花多少心力,每當我在花時間寫文章的時候,她會幫忙把小孩帶開,讓我有一段安靜的時間去處理我的研究,我最常把 reviewer 的 comment 和她討論,因為她和 reviewer 筆戰的經驗還算豐富,即便她不一定了解我的專業領域的細節,但在論文寫作、回覆 reviewer 這方面她幫忙很多,所以文章被接受時她也會格外高興。
問:回顧過去一年,請問各位平均一週運動幾次,一次多久,大約是哪些類型的運動?(耳鼻喉科診所院長)
答:我的運動很零星,都是室內跑步機(沒有固定時間,大約一個星期一到兩次,一次約30 分鐘),還有就是每個週末陪兒子去打籃球(如果沒急診刀、沒出國的話 XD)。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