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9 / 6

[課前問答] 既然做了 EBM,就順便寫篇論文吧!

 

作者:嘉義長庚紀念醫院 大腸直腸肛門外科 謝孟樵 醫師

 

 

21_ebm_mchsieh

 

 

問:請問文獻整理工具、跟實驗歷史資料整理的 index 方式跟儲存平台與備份方式?(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答:文獻整理工具,個人是使用 EndNote 軟體,PubMed 搜尋的文章,可以直接輸入進到 EndNote 內,新版的 EndNote,更有自動 Find Full Text 的功能,把找到的全文,自動輸入到 reference 內;此外也可以在 My groups 去做分組,方便日後搜尋整理。

 

EndNote 最強大的功能是當你在撰寫文章時,自動 citation 到 Word 檔案上面,並幫你排序,優點是 reference number 不會弄錯,增加工作效率。

 

 

01_mch_01

 

 

資料 index 方式,一個主題一個資料夾,照片、表格、整理數據分別用日期不同資料夾排列,文章撰寫又是一個資料夾,需要用的時候,可以找得到檔案位置是很重要的。

 

資料備份平台很多種,現在應該很多人在家裡架設個人雲端空間作資料備份,但是若沒有雙重備份,資料還是有可能被誤刪。我自己習慣使用傳統的隨身硬碟做備份。

 

我自己有一個工作隨身硬碟,把我所有資料放在裡面,並定期全部備份到家裡和上班地點的電腦,至少雙重手動備份。

 

至於正在撰寫的文章或是正在研究的資料,我會先在 Dropbox 上進行編輯撰寫,就不用一直帶隨身硬碟,最後再從 Dropbox 定期備份到工作的隨身硬碟上。不過還是要看個人習慣,這樣土法煉鋼的缺點就是,萬一備份到舊檔案,刪除新檔案,就會欲哭無淚,所以檔案新舊、日期要看得非常清楚。

 

 

問:在區域醫院如何寫出國際級期刊的論文呢?在非醫學中心的地方,要如何得到相關資源做研究?讀研究所是否會有幫忙?(急診主治醫師、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小兒科主治醫師、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放射科住院醫師、皮膚科住院醫師

 

答:區域醫院要寫出國際級期刊,建議從 dry lab 著手,寫這類研究,不受地域限制、不須收集病患資料、不需要繁瑣 IRB 審核(健保資料庫仍須送 IRB,不過是免大會審,書面審核就會通過),所以健保資料庫、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研究,都是很好的切入點。

 

需要相關資源做研究,前提是醫院是否有提供研究經費。若醫院有研究經費預算,可以搜尋鄰近大專院校,是否有對醫療相關領域有興趣的老師們,經由跨領域的合作模式,嘗試寫個兩年期的研究計畫。經費撥款下來後,藉由大專院校老師的資源,幫忙研究進行,醫師的角色則可以提供臨床資料,與基礎研究相互呼應,這樣的合作模式,較容易進行。

 

念研究所是否有幫忙,我的觀點是,對現階段臨床業務執行幫忙不大。但若自己有興趣,或是大環境要求(例如:醫院升遷制度),可能還是要硬著頭皮去念。原則上,等臨床業務站穩腳步,至少拿到專科醫師執照,再決定是否就讀國內外研究所,會比較妥當。

 

 

問:

  1. 如果離開醫學中心,醫學研究對職業生涯是否還有幫助?離開醫學中心後,如何找到也對做研究有興趣的同好合作?
  2. 在中小型醫院想做臨床的觀察解決問題時,往往無法收到足夠的案例,不曉得講師如何解決呢?(小兒科住院醫師、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泌尿科住院醫師、皮膚科住院醫師)

 

答:醫學研究對職業生涯是否有幫助,端看醫院的規定。醫院對於醫師文獻的要求,應該會越來越高,只要待在醫院當受僱醫師,多少都有寫論文的壓力。所以現在不寫論文,有一天醫院忽然要求,很可能會措手不及、壓力很大。

 

而離開醫學中心後,若院內找不到研究興趣的同好,可先從認識的人找起,以前醫學中心的同事、大學同學、學弟、學長,多少會有一些跟你談的來,可進行合作;不然就是上 PubMed 找你興趣的議題,看台灣有那些專家,再去拜訪這些專家嘗試合作。

 

臨床病例數不夠,最直接解決方法就是增加病人數目,樣本數夠多,power 才會大。所以應該是想如何增加個案數,例如:多家醫院、多中心研究,藉由這些方式,可以快速累積個案。若無法進行上述建議,或許只能進行觀察分析,寫成 case series 研究。

 

 

問:對於沒有很多臨床研究經驗的人而言,醫學研究之路該如何開始?人生中第一篇論文如何起步?如何從工作中找到值得研究之議題(如何培養發現問題的嗅覺)?找到議題後,如何能將想法付諸實行?如果醫院沒有足夠的資源,有沒有什麼管道能幫忙?最大關卡可能會是什麼呢?(PGY、內科部住院醫師、復健科住院醫師、精神科住院醫師、藥師

 

答:老實說,沒有人天生會寫 paper,我的第一篇 paper 是科內主治醫師給我主題,基本資料已經蒐集得差不多,只需要再跑一下統計,差不多就完成。

 

第一篇論文,有老師帶領會比較容易上手,中生代主治醫師手上應該都有些許議題,但卻沒時間去做分析、撰寫,若可以接手,把老師掛名為指導作者,他們應該會很樂意把議題授權給您寫,進行也會比較快,若資淺醫師要憑空想到一個議題,難度上會比較高。

 

如何從工作中找到值得探討的議題?經驗累積,多工作幾年會發現,您的領域上有哪些臨床問題的治療決策,預後或是併發症差異很大時,就是未來可以探討的議題。另外當然需要多唸書,多看最新文獻,或從已發表的期刊中找尋靈感,也是很重要。

 

醫院沒有資源的話,假如,你是 R2 以下的住院醫師,建議直接跳槽到有資源的醫院。R3 以上可能有家庭壓力,或是要重新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機會成本已經不太划算的話,建議還是可以構想一些比較有趣的小議題,例如:回顧分析醫院現有的個案,做 case series。假如研究工具選擇 dry lab 的話,就沒有醫院大小和資源的限制。

 

 

問:對實習醫學生和年輕住院醫師來說,如何找到合適的指導老師和研究路上的引路人?或是找到合適跨科或同科的研究夥伴?有無比較實際的做法?過去在找尋指導老師過程中,曾被以太資淺沒有臨床感、甚至是非當科住院醫師為由婉轉拒絕。是否建議由基礎學科研究做起?如何找尋適當資源來提升自我能力,即所謂如何培養臨床感?(PGY、實習醫學生)

 

答:實習醫學生和年輕住院醫師,因為還沒固定次專科的關係,選的指導老師,未必跟你日後的領域會有絕對關係。

 

所以,還是先確定自己未來要走的次專科,再去找指導老師會比較合適。當然醫學生和 PGY 學員如果很主動,可以找院內有做研究老師的實驗看看,花幾周的時間初步瞭解醫院研究生態、實驗室的運作。

 

至於 PGY 或 R1 寫論文,我覺得原著論文對你們的壓力會比較大,可以嘗試詢問指導老師手頭上有沒有 case report 可作為寫作題材,先從 case report 下手,壓力才不會那麼大。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