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9 / 6

[課前問答] 讀博士?值得!研究困境的沈澱、深化與突破。

 

作者:陽明大學附設醫院 教學研究部 陳育群 主任

 

 

33_worth_ycchen

 

 

問:

  1. 博士班對於自己的人生規劃,有什麼幫助嗎?
  2. 請問唸 PhD 時,最有趣的事是什麼?最困難的事以及克服之道?
    核子醫學部主治醫師、小兒科主治醫師)

 

答:我們從小到大,除了博士班以外,也唸了好多班:游泳班、駕訓班、烹飪班、跆拳道班、跳舞班、新思惟魔鬼訓練班 XD,這些班有助於精進技能、學習新知、當然也有可能從此改變人生,但是卻很少人會去詢問這些班與人生規劃的關係。

 

因為,「人生規劃」是一條從出生到終點,長達 70 – 80 年的活動。「唸博士班」只是一小段花 4 – 5 年,從學校取得一張 A4 畢業證書的過程(在台灣)。唸博士班,和人生規劃,本來就是不一定等重,也不一定相關的東西啊。

 

仔細說來,不僅「博士」有很多種,隨著國情、大學不同,還可以區分為研究博士、專業執照博士、論文博士三種,而台灣教育部跟美國比較像,授予研究博士 (Ph. D.) 和專業執照博士(例如:醫師在台灣是 M.D.)兩種。

 

在部分職場會把「博士」納入考評機制或升遷管道,因此讓「博士」更為多元;有人當作就業保障、當作加薪跳板,但也有人為了興趣、為了求研究突破,不同想法不同需求,重點是如何讓「博士」成為人生助力。

 

唸博士過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在結束家庭醫學科總醫師工作後到德國海德堡大學唸書。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體會沉澱與改變。最困難的事情,應該是在時間、工作、家庭之間取得平衡的挑戰。唸博士不是件甚麼特別的事情,短短幾年旅程,過去就過去了。重點是我們從這個過程中得到甚麼。

 

 

問:請問如果在住院醫師訓練結束後出國進修,可能會遇到的阻力有哪些?(如:失去留在醫學中心的機會,家庭因素……)要在什麼階段開始準備與規劃比較妥當?(當兵中的醫學系畢業生)

 

答:很多事情不見得是必然的。出國進修不見會失去留在醫學中心的機會,反過來說,留在國內也不見得會增加留在醫學中心的勝算。選科、選擇工作醫院、工作場所、成立家庭等,也不見得會是「出國進修」的阻力。

 

這端視「出國進修」對我們的意義。更進一步說,就是「出國進修」之後呢?講到出國,許多朋友常常出國探討人生意義,在醫療、家庭與人生之間取得不錯的平衡。(cue 新思惟之友小王子白袍旅人),只要有足夠經濟支持,進修通常也不會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看過蔡校長文章後,不妨想想:我們想要出國想進修的 outcome 是甚麼?博士證書?碩士證書?進修證明?或是一道直指更高位階(例如:主任、院長、○○長)的飛黃騰達之門?

 

等到一一釐清以後,我們會發現重點在於,我們如何讓「出國進修」成為我們人生方向的助力呢?我覺得,這些都是在出國進修之前應該就有的準備,而且,誠心建議,現在就應該開始思考。

 

 

問:未來是一個更多元化、更跨領域的世界,有許多前輩朝其它專業領域進修(如:法律、管理、程式設計等等),在非醫學相關的專業中,有進修上的建議或經驗談嗎?(家醫科住院醫師)

 

答:隨著領域逐漸擴大,醫學已經不僅僅侷限於單純的「診斷疾病、治療疾病」。而隨著醫療、健康、保健、預防、社會安全等之間界限逐漸模糊,這世界也不再是「醫療」與「非醫療」這麼黑白分明的二元區分。

 

在談論跨界進修之前,我建議您可以先看看「綠角」的文章,投資自己。

 

 

我們會發現,最好的出發點是自己,從自己最擅長開始,往自己變得更有價值的地方走去,或許就是最適合您進修的方向。

 

 

問:

  1. Healthcare big data analytics applications in medical centers, bio-tech companies, insurers or SMEs? Any good research papers on this area?
  2. Successful startup stories based on Open Healthcare Data platform, either in Taiwan or the world?
  3. Any recommended mHealth (mobile health) Apps for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工業設計系講師)

 

答:大哉問。我們從 Gartner report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4、2015、2016 連續三年的報告中可以觀察到,大數據資料以及 (Big data, Data science) 已經從 2015 年報告中移除。

 

 

因為,Gartner 從世界上趨勢發現:在 2015 年,大數據應用已經迅速深入每一個行業之中,各行各業都必須學著使用大資料來讓自己工作更好、更有效率。

 

數據分析只是一部分,很少有公司僅僅著數據分析就可以讓產品大紅大紫賣翻天,但是市場行銷、通路鋪貨等等都會因具有分析能力而變得更精準有效。因應這樣的需求,開始有些新創公司專門出售「資料分析」服務,像今年最著名的創業者大會 Y Combinator Winter 2016 中就出現了高達 13 家資料分析公司

 

在醫療產業中,IBM 算是在生物醫學領域佼佼者,他們在 2012 年出了一份健康資料分析在醫療應用的報導,接著 2016 年又發表專章 (Data Driven Analytics for Personalized Healthcare),可以視為 IBM 對於資料分析、疾病預測、個人疾病管理在生醫領域應用的綜論,值得一讀。

 

「Open Healthcare Data platform」是健康資料的另一個走向。許多科學家也大力疾呼,希望能夠建立網絡讓世界上研究者共享研究資料,例如:藥廠應該公開他們贊助的研究資料,讓更多的研究學者可以參與研究,不僅讓這些資料獲得第二次利用機會,也有可能促進低利潤藥物(例如:瘧疾藥物)的開發。

 

在這條路上有許多先行者,如耶魯大學的 YODA 計畫、OPTICS 計畫分享精神分裂症臨床實驗研究資料等。立意雖佳,但是仍有很大努力空間,藥廠、原始資料擁有者如何釋出資料卻又不影響應有利潤,全世界都在努力摸索之中。

 

從資訊角度看來,這代表資料處理如:data security、data privacy、data processing 等有嶄新市場,是大好切入點。

 

行動醫療商機 mHealth 應該是全球任何資通訊廠商、健康促進、醫療服務提供者都摩拳擦掌希望能夠搶進的市場。蘋果電腦從 iOS 8 以後便很積極地希望能夠成為此生態圈的領導者。因此蘋果電腦推出了 Research KIT、Health KIT、Home KIT,更在今年五月份推出 Care KIT 為 mHealth 拚上另一塊拼圖。

 

APP 相關應用與說明可以參考下列網址,但是真正的挑戰,卻是如何整合所有的醫療體系並提供整合性的服務。

 

 

 

ycc_01

 

ycc_02

 

ycc_03

 

 

問:請問講者是否有認識在外開業的醫師,但是在醫學研究領域仍相當活躍,可否舉例並敘述他們成功的例子?(音樂老師)

 

答: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這些年來有許多朋友來信討論「開業醫師」、「醫學研究」、「成功例子」這三者之間的不關聯性,這句話有時候暗示了三個不等式:

「開業醫師」=\=「醫學研究」=\=「成功例子」

 

還好,這問題在今年年初「新思惟年會:我想與你分享的事」中,許多朋友分享了鮮明而有趣的故事,或許說明了,這三個關鍵字其實一點關聯性都沒有。

 

對於所有開業醫師,我認為都是很厲害的創業者。自食其力,能夠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園地,在各種行銷資源管理方面所下研究功力,相信不僅僅是一兩篇醫學研究可以涵括的。

 

我認識的人不多,正好在我工作的宜蘭縣有一位游能俊醫師,我們醫院在規劃住院醫師社區課程時一定會安排參訪他的診所。

 

游醫師以創新流程發展特色診所,照顧 3500 位糖尿病人,不僅有文章發表,更吸引了中國最大糖尿病專科醫院集團展開醫療合作,更有中國最大的網路公司、線上醫療網來台。

底下連結有不少他的相關報導:

 

 

另一位家庭醫學科前輩汪忠川醫師,在高雄縣阿蓮鄉衛生所服務 23 年,用研究論文寫下病人的故事,默默地發揮他的影響力。80 年代高雄縣阿蓮鄉因肝癌所導致高死亡率,他進行社區研究,曾發表國內外許多著名期刊,組織病友會,獲得更多社會資源與社會支持。他更進而研究感冒疫苗效果,成為目前國內疫苗政策的重要基石。直到如今,他還在追蹤 B、C 型肝炎和肝癌病人,希望幫助他們預防未來的疾病。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