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人:陳育群
「健保資料庫」,在台灣發展多年,已經進入成熟期,這次我們邀請在三年內,從起步走到國際獎項的張俊鴻醫師,分享如何匯聚自己的各種能力,讓自己被看見。也邀請傑出研究者潘怡如醫師,分享在台灣應該很重要但卻很少人作的「cost-effectiveness / cost-utility analysis」。
引言人:陳育群
「健保資料庫」,在台灣發展多年,已經進入成熟期,這次我們邀請在三年內,從起步走到國際獎項的張俊鴻醫師,分享如何匯聚自己的各種能力,讓自己被看見。也邀請傑出研究者潘怡如醫師,分享在台灣應該很重要但卻很少人作的「cost-effectiveness / cost-utility analysis」。
講者:潘怡如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CEA) 與 cost-utility analysis (CUA),簡單來說,就是去研究,我們投入了金錢資源後,到底有沒有收到我們預期的效果。
CEA 通常是用比較直接的 end-point,例如:病人多活了幾年、疾病復發的時間點等;而 CUA 則會用更細緻的品質加權,像是 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 (QALY) 的定義中,健康的人活 1 年我們算 1,但肢體功能障礙,我們覺得品質不夠好,所以只能算 0.7,而無法獨立生活,品質更差,所以算 0.3,諸如此類。
CEA 與 CUA,是非常好的公衛工具,讓我們知道,資源的投放應該往那邊比較好。假設一個疾病的治療,A 藥神效,但昂貴,B 藥效果普通,但便宜。全部改為只給付 B 藥,會不會省到錢?省多少?如果我願意付錢,每付一單位的錢,可以得到多少有品質壽命?這就是典型的 CEA / CUA 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