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北榮民總醫院 神經外科 吳昭慶 醫師
問:
- 以在醫學中心而言,如果只是為了深入臨床有興趣的問題,以及達到醫學中心基本的研究要求,讀博士砸下的時間心力到底值不值得?讀博士有哪些超值的效應和收穫?該不該念書需考量的主客觀因素有那些?
- 什麼情況下,出國全職讀博士班對職場才是有利的?還是在台灣在職進修好?(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小兒部主治醫師、精神科主治醫師、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腎臟內科主治醫師)
答:考慮「值不值得?」應該精密計算「投入資源」與「回收報酬」。只有在「回收報酬」>>(遠大於)「投入資源」時才會覺得非常值得。
問題是現實世界中,很多價值無法精確地量化,而且對於每個人都具有非常特別且專一的差異,博士學位證書對每個人的心理效用也不盡相同,甚至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博士(生、候選人),對於這個頭銜(或內涵)也會有不同的人生意義,這個解讀差異之大,只有當事人自己可以評論。
如果純粹以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採用「攻讀博士」這個投資工具,大多數投資人都是虧本的,當然其中也有少數人,會得到豐厚的獲利(就像在股票市中賺錢的永遠是少數人),主要是因為,投入的資源龐大且難以估計,包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以及其過程中的變數、無法預料之困難。
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花時間攻讀博士也不保證一定能做出風雨名山之業的論文,但若不去嘗試,永遠不知道我們的極限在哪裡(說不定你會是下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呢)。
出國全職讀博士班所花的成本至少有:國外生活成本、全職學生的生活成本。
有利的狀況就是「當這兩個成本對你而言都不高,而且全職讀博士對你的收穫又很大」,這就是有利的狀況。國外有些博士班學生是有薪餉 (stipend),還可以免除學費,當然也有些學校學費超貴,各種情況都有、差異也非常大,端看你的選擇。
問:
- 網站敘述,昭慶醫師唸博士班期間還出國進修一兩年後再回來繼續唸完,因為本身也想出國進修及唸博士班,不知道時間點要怎麼取捨比較好,念完博班再出國?念一段時間後出國進修,博班進度會被打亂嗎?
- 昭慶醫師唸的是藥理研究所,跟神外好像沒有相當直接的關聯?該怎麼選擇博班的方向呢?(病理科主治醫師)
答:根據各專業領域差異(例如:內外科、基礎或臨床),唸博士班跟出國進修的學習目標可能差別甚大,也可能很一致,所以這個問題的解答,必須量身訂做、因人而異。建議考慮您的研究主題與手邊的資源而定,但可以確定的是,博士班通常課程限制不多,不論總共需要的學分或是必修學分都有限,通常不太會有進度打亂、前後擋修的問題,倒是人生的進度(家庭、事業、體力)可能會迫使我們接受某種程度的妥協。
儘管現代科技發展,神經損傷後的修復,仍然是神經外科臨床上難以解決的課題,我讀的是國立陽明大學「藥理學研究所」,我的研究主題,集中在生長因子對於神經修復的效益,主要參與我在醫院裡的老師,過去十幾年在這方面研究投注的試驗,儘管稱不上延續他的研究成果,但也確實已經相對而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跟我的臨床工作有相當程度的連結,對於過程中的收穫,自己覺得相當開心。
問:醫師唸博士班作基礎研究的 benefit 為何?是否值得投資?會不會曠日費時?如果老師又有研究生,在掛名時如何協商?(皮膚科總醫師、一般外科醫師)
答:純粹的基礎研究,可能連未來臨床上應用的潛能 (potential application) 都談不上,這種基礎研究對臨床醫師而言,我認為實質的意義不大,「值不值得」就因人而異了,端看你有多需要這篇論文、這個學位。
至於「掛名」這件事,會因為每個團體的組成,有非常大的差別,基本上還是一種權利與義務的分配,許多人都想多爭權利、少盡義務,往往都忽略了責任問題,君不見我們過往的教育部長蔣偉寧就因此惹了一身腥,都讀到博士班了,難道學術倫理不懂嗎?是不為也。
但現實生活中,也不時聽到因為論文發表排名引起的糾紛爭執,可見這是個實際存在而大家卻有某種程度隱晦的問題,實在沒有單一解答能提供您啊,建議慎選合作夥伴,勿占人便宜,對於自己的貢獻也請當仁不讓,畢竟對學術的貢獻將永遠留名青史啊。
問:
- 傳統學界,特別是外科系,仍然較著重於新手術技術或設備相關之研究,對於 dry lab 文章仍處於接受度不高的階段,即使有了這些文章,依然不被傳統社群認可,想請問講者的看法。
- 在病人數不多的情況,如何找到自己特色打入國際社群?去優秀傑出的外國學者那當 fellow 學習新的技術會有幫助嗎?很擔心學成歸國後,台灣的環境會讓努力徒勞無功。(骨科主治醫師)
答:Dry lab、wet lab、clinical study 各有其價值,真正的學術價值應該由國際學術圈認定,就如同蔡校長與吳昭慶醫師在《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中分享的,建議盡量往國際學術平台發表,例如:國際學會、國際期刊等,畢竟千里馬也需要伯樂啊!
打入國際社群無捷徑,跟打入台灣社群一致,無非就是講究實力(學術能量)、資源(經費或其他可操作價值)、關係(朋友見面三分情),你說的方法確實是正途,但誰也無法保證付出就一定有收穫,「徒勞無功」的狀況也時有所聞,世間本來也就不存在保證成功這回事,詳情在大會當日將有更深入的分析與體悟分享。
問:請問講者下班後,平日、假日平均每天花多少時間在研究工作上呢?與家庭時間該如何拿捏?要如何善用有限時間兼顧臨床、研究(含論文寫作發表)、讀書及家庭,甚至是個人興趣?(病理科主治醫師、外科部副主任、婦產部住院醫師、精神部住院醫師、復健科主治醫師、婦產科主治醫師、高階護理師、急診部主治醫師、護理師、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麻醉部主治醫師)
答:大哉問。每個人的一天都僅有 24 小時,我們都苦(樂)於在「臨床、研究、與家庭」中尋求平衡點,筆者於婚前 (single)、婚後兩人 (DINK)、小孩出生 (kids) 這三個時期中,所花在研究的「時間總長度」排序為 DINK > kids > single(單身時比較需要約會啊),當然,這可能也跟年紀有關,但若以研究「效率」而言則是 kids > DINK> single,主要應該是因為思想比較成熟後(老油條了),比較懂得安排手邊的人事物排序,所以漸漸可以提升產能與效率。
但是無可否認的,臨床是我的本業,家人是我的最愛,分給研究的時間,則真的是要擠一擠才會出來。其實這是我們每個人共通的人生課題,沒有最好的平衡,也沒有不變的平衡,唯有自己能體會調整,希望我們都能享受這平衡的樂趣。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