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9 / 30

帶給我觀念上的全新衝擊

 

作者:游天維 實習醫師

 

 

ymrf_20160925_606

 

 

一開始就毀三觀

 

「對剛升上主治,還沒有病例的研究者,仍然可以從 systematic review 開始寫起。」第二段開場,讓我頓生「毀三觀」之感,也確定這趟論壇一定不會白來。

 

為什麼說是「毀三觀」呢?與會之前,我的認知是:研究並非易事,至少有兩個難處,其一,沒有題目,其二,沒有病例。先前有耳聞,健保資料庫是研究者的瑰寶,足以解決第二個難處,所以看到這次論壇有這項主題,就報了名,目的是想深化一項技術,至於後面 section 主題「是否要走博士」、「如何走向國際」,其實沒有深思,覺得自己仍處於實習階段,考慮博士、國際等生涯規劃,都言之過早。

 

但講者的破題,便讓我一愣,心想「systematic review 不是十分高大上的東西嗎,怎麼會說初學者可以從這裡開始呢?」這段話,挑戰我原先的認知,讓人有種期待,好奇講者們接下來會有什麼精彩的分享。

 

 

新的認知才有新的可能

 

接下來的講者沒有讓我失望,在謝孟樵醫師手上,判讀 systematic review 就如同吃飯喝水一樣理所當然;在張凱閔醫師的手上,將資料還原、篩選,再帶出更新、更好的結果,其過程的難度大大降低,講者演講完畢時,「systematic review 適合初學者」的論點已經變得可以接受。

 

因為開始的主題已經引發我的興趣,接下來念博士、走向國際我認為也應該仔細聆聽,畢竟,新的認知可能是新的選項,若是「systematic review 開啟研究之路」能成為可行的選項,說不好「博士」與「國際」對於我而言,也能成為人生的新可能。

 

 

危機逆勢操作便是轉機

 

在「該不該讀博士」中,我必須特別提到吳青陽醫師,他的內容,可以說,多少回答了我認為研究困難的一點「沒有題目可做」,吳醫師從只有 port-A 的刀可開,到研究 port-A 的刀如何開好,成果是一系列可作為 guideline 的論文,甚至改良,這該是多大的鼓舞啊,雖然情節如同一般的勵志故事,但沒有比「化危機為轉機」更恰當的描述。

 

 

堅守身為研究者的價值

 

Medicine,作為曾經輝煌的國際期刊,分數卻在今年暴跌,蔡校長帶出其脈絡,分數下跌令人震驚,不過單單這點是嚇不倒我,讓我感到驚訝的是蔡校長的另外一段話「現在,有一些期刊不收台灣健保資料庫的文章,那怎麼辦?那就換一家投啊,我研究做得好,期刊不收是你的損失,目前有一種錯誤認知,就是文章價值由投稿的期刊分數決定,這不是很奇怪嗎?我的研究,會因為從 A 期刊轉 B 期刊,價值就從好的變不好的了嗎?」

 

言至於此,我確實是很震驚的,因為這段話是很理所當然,很符合常識的,但是卻不會那麼常聽到。我們平常的價值觀,已經被期刊綁架,期刊又被 SCI 點數限制住了,守護身為研究者的尊嚴,反而是這段演講帶給我最大的收穫。

 

這一趟,得到的比預期的多得多,所有講者都帶來高水平、由淺入深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概念上的衝擊,所以,確實是毀三觀,帶來新且可行的道路,而且要是之後還有機會,我十分樂意讓新思惟再次毀三觀。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