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奇美醫院 唐心如 高階護理師
健保資料庫的大數據資料,所產生的研究文章,讓不少研究者在短時間累積學術文章積分,有的順利取得學位,有的一舉衝上教授位,有的掙得站上國際舞台的機會。
第一次與健保資料庫擦身而過
回想 2009 年在進入博士班就讀時,跟老闆提議想進行健保資料庫研究,立馬被打回票,只能打消念頭,乖乖作回臨床研究。
當時想進行健保資料庫研究,一方面因需工作與學業兼顧,健保資料庫現有的大數據資料,想來應可節省收案時間、縮短學程。另一方面,臨床研究從文獻查證、設計、IRB 申請事務、實際收案、分析數據等,每個階段都充滿不確定性。再者,當時在護理領域進行健保資料庫研究的先進不多,心想似乎是個藍海。
數年後,跌跌撞撞已完成臨床研究收案,進行分析。過程中也曾與醫師合作,進行健保資料庫分析,現在發現臨床研究雖然過程辛苦,但可自己量身打造資料庫模型,數據可回答研究問題的準度與深度,仍是健保資料庫難以達到的。但大數據資料的優勢,仍是有目共睹,有機會還是希望可以再玩玩。現在只希望走在前面的先進,懂得珍惜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羽翼,不要為了衝數量,忽略推論的品質及邏輯,減損國際對健保資料庫研究的信任度。
完全勾起我的興趣
第一階段兩位講者,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潘怡如醫師的短講。有別於已經過新思惟簡報訓練洗禮的風格,雖然簡報傳統簡單,但是卻完全抓住我的專注力,時間到了還讓我意猶未盡,心想講者願意再講講那跳過的幾張 slides 嗎?
抓得住聽眾的原因可能有幾點:
- 主題原本就極具吸引力
- 短講的內容還是根本、簡報設計只是輔助
- 講者講演功力還是大勝簡報製作力
- 當大家都以夢幻簡報呈現時,簡潔的設計反而變成一枝獨秀。若是「成本效益與成本效用分析」是個商品,我想潘醫師在我心中是個成功的推銷員,而我著著實實的對商品燃起興趣了!
Tips:
- 找對好教練、老實練五遍
- 回歸研究的貢獻性和重要性
- 找不到好題目是因為臨床感不足
- 人生就是取捨,沒有所謂的平衡。
身在其中,共鳴最大!
該不該讀博士這個 session 課程安排很有趣,以三種立場類辯論的方式,提供聽眾不同層面的思考與刺激,我覺得這樣的設計很巧妙。可能,剛好也身在其中吧,聽來特別「大心」! 這無解的大哉問,相信困擾許多等待進城或還在城裡的人,可能許多服役結束離城者都還不一定有答案!
的確,在這段旅程中自己就好幾次想要退出、熱情退卻、疑惑這個選擇的投資與報酬,但是最後還是決定留下來奮戰,而且似乎越來越懂得享受其中的苦樂。這個 session 的心得很難短短道來,但是心裡的獲得與共鳴是澎湃富足的。
Tips:
- 獲得最多的往往是學位以外的東西
- 若是沒有經歷過,很難進入討論話題中。就像沒有投過稿,怎知被退稿的痛苦,反之亦然。
- 登高不是為了讓世界看到你,而是讓自己看到全世界。
- 將階段選擇的收穫拉到最大化
最後也來統合分析講師及學員
最後,自己分析了下這一次講者的背景,發現全數都是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社工師……同志們仍須努力!)
講者方面:
獨立科(復健科 2 名、精神科 2 名、放射科 1 名)、外科 4 名與內科 1 名。其中 60% 有跨領域學位(例如:醫工、流病等)。看來要成功,不只要讀得高、還要讀得廣。涉獵不同領域知識,對提高自己的 CP 值與競爭力,應有幫助。
學員方面:(參考網站資訊,故僅分析醫師職類)
對照課前學員分析數據,獨立科別佔 55%、其次是內科 23%,最後是外科 17%。其中,獨立科學員參與數量最多的前五名,復健科、放射科與精神科的確也列於其中。或許有不少同行知悉該科前輩發展成績輝煌,來新思惟分享,特地前來朝聖、取經(無文獻支持)。
內科講師佔 10%,學員則佔 23%。這個結果讓我想起一個內科醫師朋友,曾分享有關他的觀察。
在他那個年代(數十十年前),班上聰明但不愛念書,活躍社團的畢業走外科;不一定聰明但愛念書,不是宅在宿舍,就是在去聽各類演講的路上的,畢業走內科。其他思想怪怪,他無法理解的,畢業大多去精神科、病理科或放射科。(引用文獻不適當 @@)
至於,外科講師佔 40%,但外科學員參與數略少(17%),這原因…可能是因學員假日正在貢獻己力開急診刀,無法共襄盛舉;或長時間與外科老師上刀,下班想保留點私人空間;或昨日刀台上老師的嚴厲仍在心中難以抹去,需要時間沉澱;或正在電腦前埋首研讀、撰寫、修稿,目標成為下位新思惟講者(依舊無文獻支持)。
最後,這次最高興的就是超級幸運抽到 6TB 的硬碟,感謝新思惟,讓我有形、無形都獲得了。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