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課程講者

2016 / 6 / 6

我該不該讀博士?或許,但請先想清楚這些事。

 

講者:吳昭慶

 

 

32_talk

 

 

學術生涯起飛後才拿博士

 

吳昭慶醫師很有意思,其實,他的學術生涯起飛,是在訓練期間累積,在國外進修時,因為天資聰穎,看幾台刀、問兩句就會做了,晚上實在太閒,又 不想讓自己一事無成,短時間內,就在臨床、資料庫研究、動物實驗等領域,開始大量發表。

 

但回國後,他還是把博士班唸完,而且畢業。

 

這就很有趣:當你已經有做研究的能力、寫作的能力,又是特別忙碌的神經外科時,為什麼還需要博士學位。用當今流行的話說:這裡頭,必有貓膩

 

閱讀更多 »

2016 / 6 / 6

我該不該讀博士?值得!研究困境的沈澱、深化與突破。

 

講者:陳育群 醫師

 

 

33_worth_ycchen

 

 

尖銳的問題

 

我,蔡依橙,是個很喜歡用「尖銳問題」請教朋友的人 XD 因為我總覺得,critical thinking 是通往未來的唯一道路。(理由真多)

 

一次演講的空檔,我問育群學長:「你覺得念博士真的有用嗎?你本來就會那些東西,醫療也會、資訊也會,你一年發的文章數,比你去念的研究所,所有老師加起來還多,讀博士真的有用嗎?」

 

因為認識久了,知道我就是這麼白目, 育群學長也沒生氣,只是因為他對「給人答案」一向很慎重,所以一時愣住了,也沒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直到很久很久以後,我策劃這次活動時,他才給我答案。

 

閱讀更多 »

2016 / 6 / 6

引言:參與國際學術社群

 

引言人:蔡依橙

 

 

Section4

 

 

為什麼我們那麼建議往「國際」走?因為講英文比較高尚嗎?並不是。而是在國際學術社群,你會獲得更為公平的對待、你會看到更為廣大的世界。多開一百台刀、多打一萬個病人,你獲得的是線性的增長。但進入國際社群,你將獲得「等級跳升」式的視野與思考改變,甚至預測趨勢走向。「參與國際學術社群」的三位講者,將告訴您他們獲得了什麼。

 

閱讀更多 »

2016 / 6 / 6

國際學術交流,有趣且值得!

 

講者:吳爵宏

 

 

41_worth

 

 

多餘的工作?

 

行醫的過程中,總有許多「多餘的工作」冒出,像是老闆交代要到學會投稿、科內要籌辦國際研討會、同事想辦超音波工作坊、忽然被詢問要當講師或活動助教。

 

傳統的台灣醫療文化,因為工作已經過勞,多數人總是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生存哲學,很擔心做得不好被罵,做得好又越做越多更疲倦。但相對來說,正因為願意去做的人不多,「真正去做」的人,所得到的收穫,往往非常豐碩。

 

閱讀更多 »

2016 / 6 / 6

為什麼一定要站上國際舞台?

 

講者:陳沂名

 

 

42_international_imchen

 

 

從歷史來看

 

歷史上,一個地方的發展到成熟飽和之後,新進的年輕人,就只好往更遠的世界發展,尋找自己的一片天。例如:英國文明鼎盛,腹地有限,王公貴族資本家都佔好位子,年輕人只好出海,發展殖民地與跨海貿易,然後有了美國。例如:美東蓬勃發展,空間有限,於是有了西部拓荒,發展到今天的好萊塢與矽谷。

 

我們這一代人也是一樣,在總額的框架下,註定台灣的醫療支出,只能有勉強能與 GDP 成長率和通貨膨脹打平的成長,也就是實質成長幾乎是零。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