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課程講者

2016 / 6 / 6

引言: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引言人:張凱閔

 

 

Section2

 

 

剛起步的醫學研究者,資源拮据,但卻常被指派 EBM(實證醫學)相關工作。於是,藉由 EBM 進一步發展,寫成論文,似乎是個不錯的模式。「反正論文還是得念」,整理一下,寫成文章,也是合理。所以有了「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單元。

 

閱讀更多 »

2016 / 6 / 6

既然做了 EBM,就順便寫篇論文吧!

 

講者:謝孟樵

 

 

21_ebm_mchsieh

 

 

推辭與做好的差異

 

有次聽孟樵講他剛登的 meta-analysis 文章,有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

 

「因為反正都被指派去 EBM 比賽,資料都找了,就乾脆順道整理成文章,畢竟在醫院生存,也需要。」

 

蠻令人訝異的,不是嗎?多數人,被告知要做 EBM 題目才能升等時,呼天搶地兼抱怨。如果做得不錯,被指派去參賽,要不是害怕、推辭,就是蒙混了事。但孟樵卻從中看到機會,反正都要做,不如做好,反正都要做好,不如一魚兩吃!獎也拿到了、論文也寫成了。

 

閱讀更多 »

2016 / 6 / 6

初學統合分析,最常卡關的 3 個地方。

 

講者:張凱閔

 

 

22_meta_kvchang

 

 

從產出到洗鍊

 

張凱閔醫師去年在《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發表「我為什麼寫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演講後,又繼續的向前邁進。剛好有幸拜讀幾篇凱閔最近剛被接受的文章,發現文章的洗鍊程度更進一層,非常厲害。

 

每個醫學研究者都會經歷過這段,先從拼死拼活中,勉強拼出一篇看起來像文章的開始,閱讀漸廣,發現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然後一步一步的回頭修正,逐漸完善。

 

我自己在 case report / original article / review 文章上,一直是這樣。第一篇都爛到自己不敢看,但後來的結構與寫法,勉強能讓自己覺得滿意,用字更少、更精確、也更有力。

 

閱讀更多 »

2016 / 6 / 6

引言:我該不該讀博士?

 

引言人:吳昭慶

 

 

Section3

 

 

「該不該讀博士?該怎麼讀?」是一個傷透腦筋的問題,前陣子也意外成為校長 Facebook 的討論熱點,請見:這裡這裡這裡

 

與其燒腦,不如我們請三位學術成就都很好,但想法各有不同的醫師,與您分享三種立場:「不用 / 或許 / 值得」,他們的最高學位分別是「醫師 / 國內博士 / 國外博士」。您現場聽聽,那個更適合您。作對決策,對人生的價值,可遠超過活動報名費。

 

閱讀更多 »

2016 / 6 / 6

我該不該讀博士?不用!很多有趣的研究,現在就可做。

 

講者:吳青陽

 

 

31_no_cywu

 

 

要不要讀博士?

 

要不要讀博士,是很多人的疑問。不讀,怕自己搞研究搞不出來;想去讀,看許多前輩,好像也沒變得比較懂研究?

 

吳青陽醫師是選擇不去讀博士的,一方面,是因為外科醫師的生活已經滿載,再念個書,家庭生活就是直接歸零;二方面,在臨床上的許多問題,自行著手研究解決,竟也陸續申請許多專利、發表系列論文。

 

如果去念博士,是為了做研究寫論文,或許,以臨床為主的研究,用點心思、多點努力,是能夠自己學會的。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