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泰綜合醫院 劉致和 醫師
我非青年,博士班也沒力唸完。
今年,重新出發。
去年第一次報名《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時,正值一篇大論文的退稿低潮,本想吸取前人經驗,活絡陷入死角的腦袋,不巧因為外務不克參加,轉讓網友。沈澱一年後,原來在震驚期不知所措的情緒漸漸淡化,也想到投稿的新方向,於是能以稍超然的態度,參與今年的盛會。
作者:國泰綜合醫院 劉致和 醫師
我非青年,博士班也沒力唸完。
去年第一次報名《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時,正值一篇大論文的退稿低潮,本想吸取前人經驗,活絡陷入死角的腦袋,不巧因為外務不克參加,轉讓網友。沈澱一年後,原來在震驚期不知所措的情緒漸漸淡化,也想到投稿的新方向,於是能以稍超然的態度,參與今年的盛會。
作者:《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講者 張凱閔 醫師
再次感謝蔡校長的邀請,讓我在《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後,今年繼續有機會分享這一年內,在研究領域的成長。2015 年與 2013 年兩次成功的青年醫學研究論壇之後,如何能夠再創佳績,可想見蔡校長在講者的選擇與內容安排部分,一定也傷透了腦筋,不過事實證明,又是一個令人驚豔的論壇。
作者:林口長庚醫院 過敏免疫風濕科 張哲慈 醫師
回想近一年多以來,逐漸成為新思惟活動的重度中毒者,早就耳聞前幾年《青年醫學研究論壇》的口碑(仁編按:前兩次可以分別到這裡,與這裡回味),又看見論壇邀請的星級講者,自然不能錯過!而此次論壇中四大主題所涉及的,的確都是所謂年輕醫師最魂牽夢縈的難題!
要不要做研究?要怎麼做研究?要做什麼樣的研究?不去念學位也可以做研究嗎?做研究一定要讀學位嗎?還是做研究要順便念個學位嗎?此外,當遇到有國際學術交流的機會時,我們準備好了嗎?還是其實是國際學術交流,會自然而然地領著我們自我成長?
作者:馬偕醫院 皮膚科 蔡逸群 醫師
終於到了訓練的最後一年,最重要的兩個問題就是,
這個問題最近反覆糾結了好多次好多次,答案也是反反覆覆、變來變去,我感覺就像站在成長曲線的轉折點,充滿焦慮、懷疑、不安、否定,不知道怎樣才能像陳育群醫師再畫出一條 new curve 往上。
我很喜歡新思惟之友充滿生命力的正能量,看著許多講者在台上分享,我腦子裡想的是怎麼應用到我的臨床領域 (cost analysis、CEA)?未來是不是要像謝孟樵學長一樣,同時嘗試健保資料庫、EBM、臨床研究?未來究竟要不要念博士……
比起 LMD,留在醫院的選項,更順著我自己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