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9 / 30

該不該讀博士的選擇

 

作者:台東馬偕紀念醫院 放射科 楊家融 醫師

 

 

01_innovarad_cjyang_ymrf_20160925_509

 

 

該不該讀博士本來就是很個人的選擇,這有什麼好談?但是三位講者的演講,遠遠高過這個問題的層次。

 

 

在小事上做到最好的感動

 

吳青陽醫師在該不該讀博士的討論中,代表的是不必讀的立場,所帶來的分享非常的感動人心。Port A 每一天都會出現在我看見的 X 光片中,但是我真的沒有想過要好好地分析。吳醫師踏踏實實的從資料出發,從影像、病人、壞掉的 port A 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設計了標準化 port A 放置的流程,甚至設計了 port A 的硬體,真的是病患的大福氣。

 

吳醫師有的是追求真理的心和真實的行動,這些博士班不一定有教(但新思惟有教,在所有講師的身上都看得到)。吳醫師所給我的訊息,就像是說:你有了正確研究者的心態,那麼用最簡單的研究方法就可以開始解決問題。雖然我已經在攻讀博士,但吳醫師仍然點出了我的缺乏之處。

 

 

要付出的代價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新思惟的活動。新思惟的每一次課程都瞄準了我的需求,也傳達一個概念:選定目標、科學方法、和付出代價。蔡校長等級的高手眼中,許多的能力都是可以用科學方法訓練,但也都要付出各種代價。

 

生命是有限的,所以選定目標、選擇戰場的能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就更顯重要。吳昭慶醫師在該不該讀博士中,代表的立場是要看個人情況的中立立場。又再度加強了選擇必需考慮代價的重點。無論博士學位可以帶來什麼能力和好處,它要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家庭、工作、生活、學業,沒有平衡只有取捨,當我們排好的生命中價值的重要性之後,選擇的結果就呼之欲出了。

 

 

邁向新的曲線

 

陳育群醫師在這個議題上,站的是值得讀博士的立場。以自身到德國攻讀博士的經驗,分享他在文化、研究上的衝擊和心得。陳醫師有一張簡報特別讓我印象深刻,就是一般的成長曲線到了末段就會有鈍化下行的趨勢,而要繼續成長的關鍵就是走入另一個新的曲線。

 

陳醫師打造了牢不可破的研究流程,可以快速、高品質地推展到許多的研究中,就是往更高的一條曲線的成就。新思惟不也是這樣?從教簡報走到教研究、再走到教生涯,就是不斷的前進、提高層次、再前進。

 

 

不是在談博士

 

這個該不該讀博士的 section 其實談的不再是博士。正如每一個人的情形不同,每一個博士學位也不相同(比如現在去輔大心理似乎就不是個好選項),其實是無法放在一起討論的。

 

研究能力包含許多的能力,新思惟提出了一個比博士學位更高的層次,而博士學位只是其中的一個項目而已。而更往前想,我們的生活除了研究又包含了更多的內容,研究能力也只是其中的一個項目而已。

 

 

移動、不斷移動、習慣不斷移動

 

蔡校長讓我看見了移動中的新思惟、而且是不斷移動的新思惟,今天更認識了已經習慣不斷移動的新思惟。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