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10:40 引言: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張凱閔)
10:40-11:00 既然做了 EBM,就順便寫篇論文吧! (謝孟樵)
11:00-11:20 初學統合分析,最常卡關的 3 個地方。 (張凱閔)
11:20-11:30 Q&A
近期課程
10:30-10:40 引言: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張凱閔)
10:40-11:00 既然做了 EBM,就順便寫篇論文吧! (謝孟樵)
11:00-11:20 初學統合分析,最常卡關的 3 個地方。 (張凱閔)
11:20-11:30 Q&A
作者:匿名
研究論壇舉辦當天,剛好是我超過「青年」定義後的第 4 天,但我還是很厚臉皮的參加了《青年醫學研究論壇》,最令人羞愧的其實不是年齡,而是已經拿到部定副教授,邁入不惑之際,竟然對「研究」這條路又開始產生疑惑,到底該不該投入健保資料庫研究、還是回頭念碩士、博士班,用萬年投影片教學並等待退休?
蔡校長的開場引言,便讓我有許多感觸,現今高壓的醫療環境,大家都揹著過勞的風險,卻反而讓許多醫師義無反顧的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過去以為只要完成訓練、升上主治醫師,就可以遠離雜事,過著比較悠哉的人生,等自己到達這個位置後卻發現真相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就像某位學長所說:「升上主治醫師,並不會過得比較輕鬆,但你會習慣它。」
的確,為了完成所有的臨床工作、避免加班並維持一定的薪水數字,我自動學會「斷、捨、離」,效率和成果才是我唯一關心的目標,我開始對大部分的事情失去耐心與興趣。
閱讀更多 »
作者:游天維 實習醫師
「對剛升上主治,還沒有病例的研究者,仍然可以從 systematic review 開始寫起。」第二段開場,讓我頓生「毀三觀」之感,也確定這趟論壇一定不會白來。
為什麼說是「毀三觀」呢?與會之前,我的認知是:研究並非易事,至少有兩個難處,其一,沒有題目,其二,沒有病例。先前有耳聞,健保資料庫是研究者的瑰寶,足以解決第二個難處,所以看到這次論壇有這項主題,就報了名,目的是想深化一項技術,至於後面 section 主題「是否要走博士」、「如何走向國際」,其實沒有深思,覺得自己仍處於實習階段,考慮博士、國際等生涯規劃,都言之過早。
但講者的破題,便讓我一愣,心想「systematic review 不是十分高大上的東西嗎,怎麼會說初學者可以從這裡開始呢?」這段話,挑戰我原先的認知,讓人有種期待,好奇講者們接下來會有什麼精彩的分享。
作者:中國附醫 皮膚科 周宛儀 醫師
參加完這次《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只能說新思惟果然是個走在時代尖端、沒有極限的團隊啊!講題能如此貼近觀眾需求,還有正反意見大對抗,甚至連破解坑人期刊和掠奪者會議的方法都一起教,實在不簡單!
一整天下來聽了許多講者分享的故事,成功其實並非一蹴可幾,也絕非偶然,而是不斷的投資自己、精進自己與不停的練習。甫上完《健保資料庫工作坊》的課,實在很敬佩張俊鴻醫師劍及履及的魄力,十字延伸法和老實練五遍的方式也相當值得參考。
潘怡如醫師則是打開另一扇窗,提供一個成本效益與成本效用分析的方式,之前在乾癬生物製劑有看過類似的文章,在未來資源有限,僧多粥少的健保資源分配上,的確是相當重要的文章內容(這個感覺很值得跟 meta-analysis 和 systematic review 一起當下一輪新思惟小堂課的內容,在這次的時間太短,統計又太難,聽完要馬上上手的機率有點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