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9 / 30

讓我滿載而歸、重拾信心的論壇

 

作者:台北榮總 外科部 官泰全 醫師

 

 

00_fb_ymrf_20160925_301

 

 

心靈需要 refresh

 

身為新思惟長期粉絲,蔡校長和諸多同好在臉書上的言論,幾乎成為我每天滑手機必看內容,所以當初看到此論壇的主題,其實非常猶豫是否要參加,因為「健保資料庫」必須要實作才會有體悟,所以應該要去上《健保資料庫工作坊》。

 

「該不該念博士?」本來就是很個人的問題,且對於一個每天忙到昏天黑地的外科住院醫師,能把 Washington manual 翻過一遍就很厲害了,念博士離我太遙遠;國際社群和 Medicine 期刊殞落在臉書上討論很多,國際演講的know-how 應該要去《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所以後來吸引我的是 EBM 和當時一顆疲憊需要 refresh 的心。

 

 

講者和內容都讓人驚艷

 

聽了一整天的課,許多講者和內容都讓人眼睛為之發亮!其中最讓我感動並且停不下相機一直按的,是謝孟樵醫師的 EBM to meta-analysis。整場演講除了善用扁平化設計風格外,內容皆是謝醫師心血,清楚地一步一步告訴我如何做出 meta-analysis 的文章!回家整理照片後,我對於 meta-analysis 文章幾乎不再有恐懼及無知!

 

潘怡如醫師以紮實的學術底蘊,說明另一種形式的研究—醫療經濟學。其實這些就是衛福部爺們做決策的根基,若是臨床醫師也能擅長這種研究,長期霸占醫療政策的公衛學者們,是否也能請其中幾位下神壇?此外,新思惟長青台柱們的演講內容和 PPT 設計就不必多說,依然是我努力的楷模。

 

 

當環境對研究的要求越來越多……

 

行前的報名成員分析中,我發現住院醫師人數也不少,可見大家也漸漸感覺到儘管只是訓練階段,長官要求的不只是臨床,「研究」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例如:友院 R3 選次專科就要比每個人的學術成績,若心儀的科競爭者眾,手上沒有一篇能拿出來競爭的文章,甚至只能挑大家選剩下的科;也有些專科開始要求在考專科前要有一篇 SCI paper,尤有甚者,若在總醫師前沒有一篇 SCI paper,那很抱歉,只能給你「代理總醫師」,也就是代表日後與「一日主治醫師」無緣!

 

大老們藉由拉高每一階段的門檻,讓新進後輩疲於奔命,不是選擇忍氣吞聲繼續做牛做馬,就是跳脫醫院束縛尋找自己的天空,每次想起來都讓選外科的我十分無力!幸好,有這麼多新思惟前輩用自己的生命故事給我信心,讓我 refresh 後有動力繼續在這道路上努力!

 

 

以前都沒中過獎,這次居然獲得大獎!

 

最後,非常感謝上天給我幸運的一天!一早到只想找個前面一些的位置坐,沒想到居然坐在「楊斯棓」醫師的旁邊,我有眼不識泰山一時之間居然沒有認出來,言談間感覺楊醫師非常親切,在旁邊看他做筆記的習慣也是一大收穫!此外,從小到大從來沒有中過統一發票或彩券的我,居然抽到大獎,真的是始料未及!感謝抽到我的陳育群醫師。也感謝新思惟團隊又一次精彩的青年醫學研究論壇,讓我滿載而歸!

 

 

ymrf_20160925_700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