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6 / 6

用健保資料庫讓自己被看見

 

講者:張俊鴻

 

 

11_seen_chchang

 

 

從無到有到得獎,需要多久?

 

如果你現在,沒有自己的論文,打算作健保資料庫,從想法、執行、撰寫、審閱、刊出第一篇,然後第二篇、第三篇,然後在國際學會接連得獎,需要多久時間?

 

張俊鴻醫師,兩年內完成。上了《健保資料庫工作坊》之後,過了一年,連續 3 篇刊出,再過一年,拿到 3 個國際獎項。這一路走來的過程,都在「傑出榮耀」頁面,有跡可循。

 

閱讀更多 »

2016 / 6 / 6

資料庫研究:成本效益與成本效用分析

 

講者:潘怡如

 

 

12_cea

 

 

CEA 與 CUA 是什麼?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CEA) 與 cost-utility analysis (CUA),簡單來說,就是去研究,我們投入了金錢資源後,到底有沒有收到我們預期的效果。

 

CEA 通常是用比較直接的 end-point,例如:病人多活了幾年、疾病復發的時間點等;而 CUA 則會用更細緻的品質加權,像是 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 (QALY) 的定義中,健康的人活 1 年我們算 1,但肢體功能障礙,我們覺得品質不夠好,所以只能算 0.7,而無法獨立生活,品質更差,所以算 0.3,諸如此類。

 

CEA 與 CUA,是非常好的公衛工具,讓我們知道,資源的投放應該往那邊比較好。假設一個疾病的治療,A 藥神效,但昂貴,B 藥效果普通,但便宜。全部改為只給付 B 藥,會不會省到錢?省多少?如果我願意付錢,每付一單位的錢,可以得到多少有品質壽命?這就是典型的 CEA / CUA 題目。

 

閱讀更多 »

2016 / 6 / 6

引言: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引言人:張凱閔

 

 

Section2

 

 

剛起步的醫學研究者,資源拮据,但卻常被指派 EBM(實證醫學)相關工作。於是,藉由 EBM 進一步發展,寫成論文,似乎是個不錯的模式。「反正論文還是得念」,整理一下,寫成文章,也是合理。所以有了「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單元。

 

閱讀更多 »

2016 / 6 / 6

既然做了 EBM,就順便寫篇論文吧!

 

講者:謝孟樵

 

 

21_ebm_mchsieh

 

 

推辭與做好的差異

 

有次聽孟樵講他剛登的 meta-analysis 文章,有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

 

「因為反正都被指派去 EBM 比賽,資料都找了,就乾脆順道整理成文章,畢竟在醫院生存,也需要。」

 

蠻令人訝異的,不是嗎?多數人,被告知要做 EBM 題目才能升等時,呼天搶地兼抱怨。如果做得不錯,被指派去參賽,要不是害怕、推辭,就是蒙混了事。但孟樵卻從中看到機會,反正都要做,不如做好,反正都要做好,不如一魚兩吃!獎也拿到了、論文也寫成了。

 

閱讀更多 »

2016 / 6 / 6

初學統合分析,最常卡關的 3 個地方。

 

講者:張凱閔

 

 

22_meta_kvchang

 

 

從產出到洗鍊

 

張凱閔醫師去年在《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發表「我為什麼寫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演講後,又繼續的向前邁進。剛好有幸拜讀幾篇凱閔最近剛被接受的文章,發現文章的洗鍊程度更進一層,非常厲害。

 

每個醫學研究者都會經歷過這段,先從拼死拼活中,勉強拼出一篇看起來像文章的開始,閱讀漸廣,發現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然後一步一步的回頭修正,逐漸完善。

 

我自己在 case report / original article / review 文章上,一直是這樣。第一篇都爛到自己不敢看,但後來的結構與寫法,勉強能讓自己覺得滿意,用字更少、更精確、也更有力。

 

閱讀更多 »